新课程下如何解决历史高考备考的困惑

新课程下高考历史复习的主要困惑

1,备考复习还是按模块进行,还是打破模块按题目进行复习?

第一轮复习是按照模块进行的,但是在复习中老师觉得费力,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不利于高三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对学生历史成绩的快速提高影响很大。于是我马上调整,打破模块结构,以主题的方式整合。比如必修课1的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选修课1的商鞅变法,整合成一个板块;必修1古希腊民主政治和选修1索伦改革整合为一盘;等一下。结果发现事倍功半。

2.新课程的实施,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必须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我们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历史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把对教师的要求提高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理想高度,这对于刚从传统教育转型过来或者还没来得及转型的教师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知识的积累上,往往是“书用得少”,一桶水不足以应付一碗水的感觉。

第一,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很模糊,不深入,甚至不正确。仅靠短期的几次培训,很难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习惯。

第二,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要求更高。

第三,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体验和体会科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其实很多老师对一些知识的探究也不是很清楚。这怎么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探究呢?

第四,如何引导学生科学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涉及到师生双方的前提,要求教师有很高的教学艺术,指导不好不仅很难锻炼技能,很难正确形成流程和方法,也很难掌握基础知识。

3.如何把考试和新课标结合起来?

现在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几乎都是以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为依据,考试仍然是教学的导向和指挥棒。现在的考试方式只停留在课改前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方案还没有出台。为了保证评价不掉队,老师愿意回到老圈子。这导致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我们知道应试教育训练扎实有效,学生学习紧张有序,师生缺少的是个性张扬;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等。学生积极主动,但是不能静下心来,没有扎实的训练时间。因此,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优势如何有效结合,是教师最困惑、最关心的问题。如何将考试与新课标的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的多样性?怎么做?

4.一维目标向三维目标的转化,让我们教师感到难以把握。应该如何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

起初,我们无法摆脱原来的历史教学大纲对我们多年的影响,因为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得死板而严格。

网格规定了知识点和知识点的准确层次要求,未达到大纲要求和超出大纲有明确的界限,而课程标准在科学内容上相对宽泛。很多时候,知识学习没有硬性规定,留给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开展历史教学。同时,我们老师很难把握从一维目标到三维目标的转化。应该如何把握,把握到什么程度?如何关注所有和差异,如何让60多人有效参与。

随着课堂活动的进行,在这么大的班级里,如何充分信任学生,大胆地让他们的课堂活起来,如何活得不乱,如何适度,至今困扰着我们的老师。

5.专题学习时空跨度大,而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普遍较差,给高中历史教学带来诸多困难。而且复习是专题授课,人为割裂了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政治事件的形成往往与经济事件、文化事件密切相关,单靠政治历史是无法理解和掌握的。

6.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掌握大量的史料,学生必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但学生负担重,时间有限。

7.在高考试题与课标内容的衔接上,教师很难把握一个“度”。

但是,我认为:迷茫了,还是要教书,还要教好书,保证你教的学生在2013的夏季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怎么解决?这是历史老师最现实的课题,办法只有一个:边想边摸着石头过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