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的历史演变

通州的疆域,最初是长江口附近的几个沙洲,在南北朝中期出现。

南北朝以后,有人定居下来,以煮盐为生。

唐朝是有防卫厅的盐亭。

唐末,沙洲升至内地后,开凿河道运盐,开通水路到扬州,筑坝、培土、种麦黍,逐渐改变了单一产盐的局面。

五代初称静海镇。

通州建于周后期(958年)咸德五年,因东北有海,通辽,海,洋人,西南有长江,内陆交通通道达齐鲁,延吉而得名。

静海镇改名为县,隶属通州。

宋仁宗天盛元年(1023),通州改崇州,又名崇川,属淮南东路;第二年明道仍叫通州(1033);惠宗政和七年(1117),改为静海县,不久改称通州,属扬州。

元世祖致远十五年(1278),升为通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恢复通州,属扬州路,划归淮北东路莲舫部。

明朝洪武元年(1368),静海郡废,通州直管静海,凌海门、崇明两郡属扬州府。洪武九年(1376),崇明县划归苏州,通州只是一个有领海的县。

嘉靖年间(1522 ~ 1566),通州除市外,共分6乡6场。

清顺治二年(1645),属江南省扬州府;康熙六年(1667),属江苏扬州府;康熙十一年,海门因河堤塌陷,弃县为乡,并入通州。

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宣彤元年(1909),设3个城区,10个镇,8个乡。宣彤二年(1910),城区、乡改为市,乡改为乡。

民国元年(1912)五月,费州改名南通县,隶属江苏省。全县仍有13个市,8个乡,民国9年(1920)增加了3个以上的乡。

18 (1929)市、镇合并为18区,下辖镇、乡、镇、街道。民国二十三年(1934)并入13区,由镇、乡、宝安、嘉安组成。

1949年2月2日,南通县全境解放,划出原县城和港闸,另设南通城,城乡分治。

南通县迁至荆沙,归南通行署管辖。

同年,5438年6月+10月,全县设12区,159乡。

1956年2月和1957年6月区乡合并后,全县划分为8个区,47个乡,3个县城,2个区镇。

1958年3月,撤销区建制,设通海、通中、通东、通北、通西五区。

1958年成立了38个人民公社,真正的行政和社会融为一体。公社有一个大队,大队有一个生产队。公社后,范围逐渐缩小。到1982,全县有61个公社,5个县城。

截止1992年底,全县共有17个镇,32个乡,1个海洋渔港管理委员会,36个居委会,884个村。

1993年2月,撤销南通县,设通州市。

2009年7月2日,通州市撤销,设立南通市通州区。

2015年3月24日,省* * *(苏[2065 438+05]22号)批准南通市通州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荆沙、先锋镇、兴东镇,设立金沙街、先锋街、金鑫街、兴东街;撤销平潮镇、平东镇,设立新的平潮镇;撤销十将军镇、骑岸镇,新设十将军镇;撤销东社镇和吴佳镇,设立新的东社镇;撤销任新、泗安镇,新设任新(并将泗安镇原九总渡、巴龙两个村委会划归西亭镇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