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渔港的历史

北塘渔业历史悠久。13世纪时,人们就生活在这里,以捕鱼为生。13世纪末,沿海渔民最初生产的简易网逐渐发展为地网、拖网、竿网和利用海水进行潮汐生产。此外,渔民用推网,踩7-8尺的高跷,双手推过长竹竿,跋涉到海边生产。清朝嘉庆年间,渔船开始使用网具、流网、拖网、挂网和鱼钩,由定置网变为移动网。其他地方的渔民陆续搬来定居。清同治年间近海渔船有1150艘(其中北塘600多艘,大沽550艘)。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以后,清政府增加渔税,强行开采,部分渔民的生产船改装成运输船,渔业产量逐渐减少。到1936,大沽、北塘渔船减少到830艘(北塘395艘以上,大沽435艘)。从事渔业生产的有1100户。

1937年,日本占领塘沽,控制近海渔业生产。汛期日本渔船乱捕滥捞,水产资源遭到破坏,产量锐减,对虾几乎绝迹。1941年,水产品产量仅为15000吨,渔民入不敷出,或被迫将船卖给外轮当水手,或在外地谋生。从65438人减少到0945人,从事渔业生产的人数减少到700人。1948有762艘渔船,年产量不到7000吨。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发放渔业贷款,指导建立渔业互助团体和合作社,恢复发展渔业生产。1956年,全区捕捞工人4638人,年捕捞水产品15505吨。1958之后,机动渔船逐渐取代了木帆船。渔网有了很大的改革,种类和数量都增加了。现代导航和通信设备逐渐普及。渔场扩大了,经营方式也变了。1989年,全区海洋捕捞产量达到10379吨,机动渔船465438艘,劳动力10028人。

北塘渔港是天津市重点群众性渔港,渤海湾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使北塘享有“金邦德玉带”的美誉。清朝中期以后,北塘成为皇家海鲜供应商之一。北塘海鲜有上百年的历史,经历了从船上家常菜,从家常菜到宴席,直到形成品牌,逐渐完善的过程。“北塘海鲜”新鲜,以制作和烹饪为主。北塘海域属于淤泥质浅滩,水质肥沃,其海产品和河鲜干净无砂,肉质香甜,鲜嫩爽口,味道鲜美。尤其是近百年来,北塘海鲜吸收了李鸿章在北塘淮军大营创立的烹饪工艺的精华,融入了河北、山东、河南的烹饪工艺,使“煮、煮、煎、滑、炸”的工艺更加完善,形成了北塘海鲜独有的特色。如今,北塘海鲜作为一种特色和饮食文化,深受人们的青睐。有一副对联感叹北塘的海鲜:原产地原创,禧太后李称赞。海鲜江鲜,湖鲜,港鲜,当地人被外宾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