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发展史
在6-8万年前,人类的发展不仅能产生复杂文化的认知能力。早期智人的大脑不够成熟,无法创造复杂的文化。现代人能创造文化的智力似乎出现在5万年前左右。人类语言在初期是复杂的,具有模糊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性的特点。
约公元前14世纪,殷商晚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相对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刻在兽骨龟甲上的文字,殷墟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延续。几千年来,中东人一直无法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从汉语语法和语音变化的角度来看,汉语的历史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公元三世纪之前(五乱之前)是古代。(三、四世纪是过渡阶段。古代的特点是:1,判断句一般没有系词;2.在疑问句中,代词宾语放在动词之前;3.入声有两种(后世有一种变成了降调),以此类推。
第二,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上半叶)是中世纪。(12世纪和13世纪是过渡阶段。)中古的特点是:1,系词成为口语句子中必不可少的句子成分;2、处置类型的生成;3.“被”字句完全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中“了”和“着”的形成;5、清音词的产生等等。
第三,13世纪到19世纪(鸦片战争)是近代。
过渡期是从1840的鸦片战争到1919的五四运动。近代特征:1,北方方言浊声母消失;2.-m的尾韵在北方方言中消失;3.入声在北方方言中消失,等等。
第四,20世纪(五四以后)是现代。现代汉语特点:1,适当吸收西方语法;2.增加了大量的复音词。
随着汉语的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成熟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字典》充分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一本全面讲解汉字形、音、义,系统讲述汉字起源和典故,并提供了行书、隶书、草书、篆书四种汉字书写方法的新编汉语工具书。全书10100余字,包括《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全部7000个常用字和除7000字以外的2800个不太常用字。为方便读者,还收集了300个至今仍有实用价值的生僻字。如此庞大的汉字库,足以说明汉语的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