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的人生故事有哪些?
普朗克于1858年4月23日出生于德国基尔,少年时随父亲移居慕尼黑。中学时,在老师缪勒的影响下,普朗克对物理产生了兴趣。上大学后,他逐渐将自己对物理学的兴趣锁定在纯理论领域。65438-0879年获得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基尔霍夫去世后,柏林大学任命他为继任者。因将能量量子引入黑体辐射的研究而获得1918诺贝尔物理学奖。
普朗克能够走上科研之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学老师缪勒,因为老师给他讲了一个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有趣故事。“一个建筑工匠花了很大力气把砖搬到屋顶上,工匠做的功没有消失,变成了储能;一旦砖块因风化而松动,落在别人头上或东西上,能量就会重新释放出来。”这个故事给年轻的普朗克留下了终生的印象,并使他的爱好从音乐转向了自然科学。可见,童年的一些小事,有时也会影响人的一生。
大学期间,普朗克非常崇拜亥姆霍兹和基尔霍夫。为了一睹大师的风采,他在最后一年转到了柏林大学。但两位大师的讲课风格都不尽如人意,他只好自学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此外,他自学了克劳修斯的热力学,并开始研究热辐射的问题。
1900 65438+10月19他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著名的“普朗克公式”。这个公式虽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但却是打了两个月的“量子假说”的前奏。
在这个假说中,普朗克打破了传统观念,提出辐射过程不是连续的,就像一个卖的棒棒糖一样,在一个小包装中以最小的量辐射或吸收。他把这种最小的能量单位称为“能量量子”。这个假设提出的那一刻,量子物理学诞生了,普朗克被尊称为“量子理论的奠基人”。
成名后,普朗克受到大家的尊敬。他不仅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还当选为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当回答人们他成功的秘密武器时,他的回答很简单:“你必须有信仰”。他说的是超越宗教的科学,是对研究执着的热爱,是对科学真理矢志不渝的追求。在他后来的生活和科研中,这种信念支撑了他89年的人生历程,从未动摇。
人生的路不会像水一样一帆风顺,但是接下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真的太悲剧了。他的妻子死了,他的儿子死于战斗,他的两个女儿死于难产。1944年,他唯一幸存的长子被希特勒处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以献身科学的信念压抑着内心的悲痛,无私地工作着。
普朗克一生发表了215篇研究论文和7部著作,涉及热力学、动力学等多个领域,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但他最大的成就是提出了“量子假说”,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框架,开辟了物理学研究的新时代。1947 10 10月3日,普朗克在哥廷根逝世,享年89岁。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德国政府将威廉皇家研究所改名为普朗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