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征北战的统帅,左是如何给家人准备家书的?

家书是左研究走向深入的独特途径。左是有名的。大家都知道他是伟大的爱国者,带领湘军收复新疆。但大多数人对他的了解也仅仅止于此。因为他争议较少,所以研究他的成果很多。家书因其真实性,成为研究历史人物的第一手史料,受到历史学家的重视。以其亲民私密的风格,受到读者的喜欢。家书是左研究走向深入的独特途径。近代以来,史学界出现了许多出版物和研究成果,如《清代十大名人家书》、《中国历代名人家书》、《湘军四将家书选》等。《左全集》首次收录了左的全部家书。晚清以来,对湘军重要将领和湖南名人家书的研究成果颇多,也有研究左家书的专著和博士论文。但大部分成果都是学术性的,不够普及。左的《一封家书,抵得上一吨黄金》是徐志品关于左书信的最新著作,是一个半世纪以来第一部对左书信进行深入解读和全面评述的著作。除全文收录左三十余年的全部书信外,还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和事物,阐述了左的内心世界和思想精髓,释疑、导读、开创新面貌。本书以左家书为纲,以家书时间顺序为轴,写了晚清三十二年简史、左家史、左思想史。读后,一个真实、生动、丰富、深刻的左跃然纸上,不仅是对左书信的深入研究,而且对读者起到了引导和传播的作用,连接专家与大众,具有时代气息。徐志品虽是青年作者,但他对左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文笔和历史知识都不错,思想观点也常有创新。《家书》渗透着左的骨肉之情和责任感,大体体现了左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和传统士大夫的价值追求和人生信念。家族和宗族自治是社会和国家稳定的基础,“治家”是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将家族和宗族关系视为社会秩序和文化观念的基础。“养气治和”是孔孟对士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宋明理学所强调的基本理念。士为两任,在家有持家的责任,出门有治国平天下的义务,是家国的纽带,是改造的枢纽。左和其他湘军将领一样,深受湖湘理学的熏陶,以治家为己任,内圣外王的理想。湖湘理学是清末在湖南产生的一种“实学理学”,主张理学的价值观和信仰,实践实学的方法。“修身齐家”就是以身作则,带领全家,使国家和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可以说,这就是左书信所呈现的主题、价值观和方法论。左的家书充满了他作为丈夫、父亲和父母的责任感和爱心。他用它们来团结家庭,强化他们对家的认同。1852他离家前的情况我们不太了解。人生的最后30年,南征北战,忙得焦头烂额,没和家人在一起。他怎么能“在一起”呢?32年间,他与家人的联系可以在65438+万字的家书中找到。那么多内涵都是通过精炼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每一个字都渗透着他的血肉之情和责任感。家书在同一个时间、空间、氛围里,把一家人32年的书信串联起来。既是一部晚清历史,也是一部湘军战役史,更是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描写了他治国平天下的事迹:带领新建的五千楚军解决祁门之难,攻下杭州,平定乱局,西征新疆,热血洒下,惊心动魄,艰苦卓绝,奋起直追。西征的艰难困苦,老弱病残的挣扎,虽然只是寥寥几笔,但他的妻儿坐在院子里,仿佛在场,像一家人一样听他倾诉。子女知道老父亲的举动和感受,妻子“见字如面”,安慰相思之苦。他提到了很多不需要对家人说的事情,比如打仗、调兵、加薪、用人、皇帝的赏赐、人际交往等等。这既不是邀功,也不是炫耀。那只是平等的分享,只是和亲人的交流,让整个家庭可以存在于同一个时空和氛围中,让孩子们可以认同这个千里之外的父亲,这个相隔遥远的家。他通过家书,让儿女和妻子更加了解他,和他一起驰骋沙场,和他一起拼搏,和他一起努力,和他一起长久思考,从而让他们成为一个家。多好的心啊!先把自己的家庭整理好,才是夫妻之道。顺便说一句,大家都知道左是一个穷书生和女婿。周夫人对他不仅没有轻视,对大器晚成的丈夫更是尽心尽力,贤惠到胡林翼都夸周夫人是家里的圣人。除了单独给周夫人写信外,左在给儿子的信中不断要求子女转达对母亲和妻子的问候和关切,这无疑在子女心中建立了对母亲的尊重、对父母亲密关系的认知、对父亲品德的尊重和对家庭的珍惜。周夫人不幸去世时,左58岁。他悲痛万分,写了一封信,亲自安排葬礼。读起来令人心碎。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对家庭的类型、文明程度、孩子的教育和前途都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合家团圆”是夫妻之道。左和周夫人虽然两地分居,但却相亲相爱,相守一生。在男权社会中,男性是主要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左对外自信高傲,连总督都不在乎,但对妻子却是侠义温柔。他有自己的夫妻观念。他在给侄子左奎措的信中说,好的夫妻相处的标准是爱妻如手足,待妻如客,以情相通,以礼待人。只有这样,夫妻才能长久。他在信中列举了夫妻之道的基本标准:“夫妻重一条心”,“不能两人同床”,意思是两人要同心同德,而不是陌生的同床异梦。父亲的仁慈是孝顺的前提,左同样注重以身作则。中国流行一句话:以孝治天下。但人们往往忽略了对父亲的要求,父亲的善良是孝顺的前提。家书告诉我们,左家世胜于言传,言传与行并重。如果说他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是榜样的话,那么他对孩子的关心和教导往往是用文字透露出来的。对于孩子,他把做人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先做好人。他反复说要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男人?他要求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向先贤学习,做“古圣先烈”;什么是圣人和英雄?他的标准是“报国救国”;应该设定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他露面了,说:“我当了一辈子官,也不在乎爱情,也不盼着孩子。”俗话说,富贵怕见花。我是一个读书人,从孤独到辉煌,不过几年而已,可以说是加速了。华丽,是没落的标志,但我总是尽力报效国家,拯救国家,做我这辈子该做的事,给你留点余地。“读到这里,使人想起曾国藩的《寻阙论》,曾认为最佳时机是“花未盛开月未圆”。左与曾国藩心同。”报国救国”,他们视财富为浮云,人生目标与财富观不谋而合。如何做一个好人,左教育子侄:“要小心交友,努力读书;去浮华吧。“第一”“好好学习”“一直好好学习才能学好,不然避免当脏归”。他在给儿子肖伟的信中说:“你比较有修养,如果你比苏晗的孩子更加努力,更加勤奋,那么诗词书法就会更加繁荣,或者你仍然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不至于逐渐枯竭”;第二,读书不仅是为了当官,更是为了用,为了做事。在科举道路与读书的关系上,他要求子女做实事,做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为左家庙写对联:“纵读万卷书不算识字”,并要求后人“学字字”才算善于学习。整天读书,却听不懂一个农民野夫的话,真是鹦鹉学舌。".否则,“在世界上”有什么好处?在家的好处是什么?不仅无用,而且有害。”他从不鼓励孩子爬死板的科举台阶。第三,要勤快。同治元年(1862),他写信给儿子:“我担心家里经济困难,就毫不犹豫地多寄了。但当时情况困难,奇怪的是部队欠了七个月的钱,我不忍心多发。”二草年轻无能,多经历些磨难,练练工具也是应该的。情况是宁要贫穷冷漠,不要钱多。“他身居高位后,并不是没有钱,但为了保持冷峻的家风,他告诫后代,还是‘清苦淡泊’为好。家,人格的摇篮,是人类灵魂无处藏身的神圣殿堂。俗话说,家人眼里没有英雄。在家庭中,身体后仰、吸气、微笑、皱眉是很自然的事。父母在家人面前总是比较真实,但是装的时间长了。家也是一个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它专制、古怪、溺爱、懒惰、贪婪。每一个小家庭,每一个大家庭,往往都充满矛盾,错综复杂,也很难搞清楚。我在北大历史系读书的时候,田雨晴先生的夫人、我的经济学老师李可振教授给我讲过一句话: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最能暴露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句话我记了几十年。家既是人格的摇篮,也是人性生长的伊甸园,更是人类灵魂无处藏身的神圣殿堂。左作为南征北战的统帅,用“忙”和“累”都不为过。尤其是后期,作为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可以说是身心俱疲。他在信中告诉家人,他不得不拄着拐杖走路,但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无论多么复杂,无论在战争中多么疲惫,他对远方家人的牵挂从未减少。他的家书像天鹅一样飞过千山,飞到他亲戚住的房子里,飞到和他有血缘关系的人的心里。一位统帅、一位英雄、一位圣人和一位学者,这些信件谱写了一曲对他伟大人格的颂歌,将永远反映在千千为人夫为人父的人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