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门镇的民俗文化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民间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文学学会副理事长段曾说,如果我们国家每个县都有一个孟门,我们民族的民俗文化就会得到完整的保护。

大禹文化、黄河文化、佛道文化都为黄河古镇孟门的民俗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孟门年俗文化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独特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孟门还是伞头秧歌的故乡:孟门的伞头秧歌历史悠久,临县秧歌和陕北秧歌都是从当时晋西陕北中心的孟门(今孟门,古代统治鼎湖县和孟门县)辐射出去,流行了一段时间,后来就融合了。

在新年里扭秧歌是孟门人民的传统习惯。在当地人的传统观念中,秧歌是丰收和繁荣的展示,是和谐和繁荣的象征,是和平和好运的保证。所以人们也称之为“扰和”、“扰和”。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村民们自愿组织一个秧歌队,几乎所有人,男女老少都参加。可以说是锣鼓声四起,秧歌声四起,人们载歌载舞,以示内心的喜悦。

孟门是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原生态文化极其丰富。据柳林县志记载,孟门植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代有一千多亩河滩地,到处都种着桑枣。纺织品行销黄河两岸,西边是“丝绸之路”。

冯家沟前后,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最为珍贵。在那里,人们仍然保留着今天其他地方早已消失的原生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人们也用磨盘碾谷物,用磨盘碾面粉。至于造纸,采用了古代的方式和方法,从剥桑皮、笼蒸、深沤、捣浆、入池、制浆,再抄成纸墙晾干,制成孟子桑皮祭祀用纸。二十多道工序几乎都是传统方法。时间在这里仿佛倒退了几千年,人们仿佛回到了蔡伦的造纸时代。

孟门镇最热闹有趣的年俗活动是“九曲转黄河阵”。“转九曲”又叫“九曲会”、“灯会”。这是黄河流域元宵节前后的一项流行活动。夜晚,在灶火的照耀下,人们手捧香,在锣鼓唢呐声中,在伞头秧歌队的带领下,走进姜子牙传下来的“九曲黄河阵”。据说只要能顺利出阵,来年就有好运了。所谓“九曲黄河阵”,由广场上种植的365根竹竿组成,比喻一年365天,用绳索连接,形成曲折、断续的固定通道,在其周围设置东、西、南、北九个出口,称为九门链。很高兴看到每个竹竿顶端都有一个小灯笼。在转到九曲的队列中,人们跟着走一会儿,然后停下来等前面的人走。人们在九曲阵中看着灯火熄灭,暗暗许下明年转运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