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彝族的历史
在古代,彝族先民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和乌蒙山、哀牢山、无量山的南北两岸。在彝文古籍中,记载了彝族的第一个原始民族是艾族。《西南彝族志》第三卷记载了艾食九十代,具体描述了19艾氏族和2哲米氏族共计212代父子的世系。哎,西木哲,氏族的后裔,中文记载为孟哲,他的31代就是敬慕。另外,凉山彝族还说,古代彝族有12个朝代,其中11个朝代是母系氏族。
由于彝族各部的迁徙、对流和交融,彝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出现,后来汉文文献将其作为西南地区彝族的称谓。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部落的小轩、昌邑南迁岷江、雅砻江流域时,与彝族部落的蜀山氏族有所接触。在彝族先民生活的滇池和洱海,从陆续发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遗迹和遗存来看,彝族经历了漫长的新石器时代。
在巴蜀地区,彝族在建立古蜀国后被秦国所灭。公元前12世纪,彝族先民建立了“古莽国”(今洱海一带)和“昆明国”(今金沙江边)。晋宁石寨山滇人墓出土的青铜器表明,彝族先民在公元前9-8世纪建立了古鲁、罗部落国家,在公元前2-1世纪末,彝族先民建立了古滇国,在滇池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彝族先民还建立了古莽国、古剌候国、杜琼等国。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220年“西南夷”时代。这一时期西南彝区部落、国家众多,各有迁徙,相互交融,处于混战时期。在西南众多国家中,中部(抚仙湖、滇池周边)古滇国最强,东部(黔西北)夜郎国,北部(凉山地区)杜琼国,西部(哀牢山、怒江地区)哀牢国最强。汉建元六年,汉朝派唐萌出使南越,发现夜郎有通往南越番禺(今广东)的水路,于是汉武帝派人用大量货物买下夜郎。它还使唐萌和司马相如分别修建了“南一路”和“伊稀路”。因为修建第二条路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西南一些土著部门造反了。“当是,巴蜀四郡接西南,防务转军。几岁了,道路不通,士兵又饿又湿,死人非常多;西南夷曾多次反叛...(《史记·西南夷列传》(卷116)),于是停止了向当地的扩张活动。此后,张骞从西域归来,声称要打通“四川身毒之国路”,利大于弊。汉朝还点了于、白世昌、等。,以使西出”,西被张、昆明之人所阻。但使者回来后,大赞云南富庶,增加了汉武帝的贪婪欲望,从而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的扩张活动。元寿三年,汉朝为适应西南夷地区的江湖,在长安实行“如云南河为昆明池”的水战。汉朝丁原六年,汉军铲平南越,随后“过云南路者斩首数万,遂平降为一县。”汉朝完全控制了夜郎地区。汉军的到来遭到了当地部落的强烈抵抗,随后琼郡、密侯、冉归等所有反叛汉朝的部门都受到了震动,于是汉朝“以杜琼为粤(越)郡,以缪为李绅郡,以冉归为文山郡,以广汉西白马为武都郡”。四川西部的伊稀地区完全被汉朝统治了。南方还有一个强大的滇王,有几万人。汉朝用夷兵降伏云南王,却遭到云南盟军各部老金、Mimo的反对。汉朝于109年(汉元封二年)出兵灭老金、Mimo。尽管汉军杀死了许多Ku人和昆明人,他们仍然拒绝投降。直到几年后,那里的部落被征服,云南王投降。至此,汉朝除了云南西南彝族建立的哀牢外,基本将西南彝族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
东汉进一步发展到宜州县西部的哀牢地区。哀牢的贵族们为了收复故土,带兵攻打益州郡西部。"他们越是尝试,太守郑鸿越是投降."。永平十年,东汉在哀牢、洱海地区设立“益州西诸侯国”。永平十二年,另一位“哀牢王刘茂派他的儿子来领导他的家庭...宪宗(刘庄)以其地设哀牢、博南两县,将益州西部一姓所率六县割为永昌郡”。东汉开始连接博南山和都兰苍水,将滇西边境纳入汉朝的统治范围,这是汉朝吞并西南夷的第三个阶段。
西南地区的国家和西域国家一样,大多是散弱的国家和部落,无力抵御汉人的到来,但如渤海国人,社会生产力很高。当他们来之不易的肥沃土地和财产不断被侵占,不愿退入深山老谷时,他们奋起反抗。汉安帝元五年,宜州郡等民族“聚众十余万,毁县二十余处,杀长官,烧城墙(王宁生:云南考古,第56页)”。到了王莽时期,以仡佬族为首的部落对王莽的民族压迫政策反抗最为激烈,王莽派兵镇压,几年都无法平息。由于发展水平高,仡佬族被称为“蛮夷中最仁者,有仁”。
为了便于统治西南地区,汉朝扶持以前“王典”(益州)为中心的政权,赐“王典尹”以恢复其民。大多数前任国王和大臣都被封为原职。事实上,汉朝虽然武力征服了西南地区,政治上实现了以“滇王”为中心的统一政权,但始终没有改变西南地区的混乱局面。
自汉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南方出现了不少昆明、左等民族的奴隶主贵族,被称为最受欢迎的帅。他们都是统治这个国家的有权势的人。对于这些地方土著姓氏,中央王朝不得不向他们让步。汉末因对西南形势估计错误而设益州郡,派遣汉朝官员到西南任职有违当地贵族的利益。“蛮夷造反,太守派桂去讨要,不得。他以为郡在界外,自己又远,不如弃之。”《后汉书·西南夷传》。汉朝时,西南各部落贵族之间发生争夺战争,以孟获为核心的各大家族,即伊帅,共同取代了“云南王”的位置。三国时期,公元225年(蜀汉建兴三年)三月,诸葛亮的军队开始行动。一是从成都沿水路迅速到达博导(今四川宜宾)。然后以博导为据点,兵分三路征讨南方的夷地区。彝族以孟获为主要军事力量进行抵抗。孟获是西南部落联盟的首领,与蜀国结盟。
西晋魏灭蜀后宁州的建立。当时西晋接管了蜀国统治的中南地区,并在中南地区七郡中划出云南、兴谷、建宁、永昌,于公元270年正式建立,仍由卫县管辖。
公元339年,爨氏(彝族)的崛起赶走了金朝的势力,以政教合一的统治统治了南方和中部地区。战争期间,爨氏政权统一了云南和贵州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但是,作为云南历史发展的一座伟大桥梁,炎帝以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了集云南文化、夜郎文化、巴蜀文化于一体、自成体系的灿烂文化,填补了云南400多年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后期,爨氏内部政权分为东西两个政权。西方崩溃,东方开始衰弱。隋末唐初,彝族祖地出现了吴、白之分。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带,哀牢山、无量山北部地区,曾有多个吴、白蛮部落,公元649年至902年在中国西南地区建立了吴蛮领导下的奴隶制边疆民族政权。一般认为,乌蛮主要是彝族(包括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等)的祖先。).其中最强大的乌蛮部落有六个,历史上称为“六诏令”(“诏令”的意思是君王),分别是蒙社、蒙朗、朗琼、罗登、施琅、月岩;或者“八信”,再加上石河、石桥两个字母(《新唐书》当时写的,在宜川、洛施学的)。其中孟社诏国力最强,孟社诏位于各诏之南,故又称南诏。649年,蒙赵奢的首领夏努洛建立了“大蒙古”,自称“齐家王”。蒙舍赵最初居住在蒙舍(今云南巍山南),至唐玄宗时,蒙舍赵首领毗罗阁于公元738年统一六国赵,建立了以彝族为主体,包括白族、纳西族在内的南诏奴隶制政权,被封为唐代“云南王”。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779年迁都杨梅窑城(今云南大理)。皮洛格及其儿子罗峰以洱海为中心,发展势力,向东消灭了滇中、滇东、滇南的爨氏,向西南囊括了澜沧江以西的浔川、普子、王茂子等民族地区。南诏对中国生产的发展和本地区与中南亚及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南诏凭借强大的国力,在统一六大诏令后开始向外扩张。唐朝设立耀州(今云南陶安北)、建安宁城(今云南),在今云南各地发展势力,与南诏有冲突。唐玄宗天宝年间,唐朝开始抑制南诏的扩张。但剑南使鲜在中通,云南太守张千陀,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750年,葛罗丰出兵攻下耀州,杀死钱陀,于是与吐蕃结为盟友。752年,吐蕃封其为“赞普中”,意为吐蕃王的兄弟,并赐金印,称为“东皇”。当时的杨是唐朝的宰相,在全国招募了十几万士兵进行征服(史称“天宝之战”),却被南诏打败了。安史之乱后,吐蕃东移,唐朝无力应对西南。南诏趁机扩张地盘,控制了四川大渡河以南,包括四川西南部、云南全部、贵州西部和东南亚北部的广大地区。葛罗丰的孙子另谋他处时,南诏势力正盛,曾以20万大军攻剑南西川。吐蕃将南诏改为诸侯国后,向其征兵捐税,派兵至其境内,令南诏王伊某勋不堪其扰。787年,唐朝使臣魏高战南诏。789年,吐蕃与回纥争夺北朝,招降南诏军队,引起南诏不满。794年,南诏终于脱离吐蕃,恢复了与唐的联盟,与唐的联合势力打败了吐蕃,伊某勋接受了唐“南诏王”的称号。但由于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南诏仍不时对周边地区发动战争,以掠夺人口充当奴隶。829年,南诏发兵二十万攻陷成都,从子孙中掠夺工匠数万人。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唐朝国力也很弱。南诏对西北没有后顾之忧,更加频繁地入侵唐领土,成为唐末最严重的边境灾难。
南诏后期,由于战乱频繁,赋税沉重,生产萧条,矛盾激化。897年,南诏王龙顺被大臣邓阳杀死,他只知道打猎和喝酒,不关心国家大事。902年,权臣郑迈斯(第七孙)乘民怨沸腾之机,杀了南诏王顺化,夺取皇位,另立政权,南诏亡。自649年夏努洛称王至今已有254年,历经十三位大师。南诏王国的建立,标志着西南地区政权统一的开始。
同一时期,贵州彝族地区也出现了“罗店”等奴隶主集团和政权,统称为“罗氏鬼主”。凉山彝族地区的前部落军事首领墨子在该地区建立了奴隶主统治秩序,由几十个墨子人统治。两年后的唐昭宗(902),南诏贵族郑麦斯破坏了蒙台梭利的独立,改国号为大长河。唐末,928年,杨干真灭郑氏,立赵善政,改国号为大天兴。天星国只存在了十个月。杨干贞废司各特自立,改国号大伊宁。杨干珍贪得无厌,无情无义,海内外愤懑。晋末天府二年(937年),段思平在乌蛮三十七部叛乱的支持下,驱逐杨干珍,自立为王,改国号大理。段的胜利还在于他实行的减税节粮、宽徭役政策,以及更易制、废苛令的改革,得到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大理的历史在汉人史书中有记载,所以其名称多为汉人所指)。
段思平是南诏的“乌蛮”贵族,在南诏后期因家道衰败而成为没落贵族。后来并入“白满”,成为“白满”最通俗的称呼。段思平从12传给段联谊时,权臣杨于第三年(1080)在元丰杀了联谊。四个月后,清平官员高之琏命令他的儿子单湛(昆明人)侯太带领云南东部的蛮族军队揭竿而起,杀死杨,并立廉贻的侄子段寿辉为王。寿辉传给了郑明。宋哲宗邵圣元年(1094),高升泰弃郑明,自立为王,改名大中华。高圣泰死后,他的儿子按遗嘱继位,的弟弟和段氏家族重新建立,史称后管国。后李时期,高适为丞相,称中国公,手握实权。
大理相当于南诏,东有普安路横山(今贵州普安),西有缅甸江头市(今缅甸界沙),南有临安路鹿仓河(今越南莱州北部黑河),北有大渡河。政治体制与南诏基本相同,相当于今天云南省面积的2.9倍。大理的社会经济比南召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产量和四川资中、荣县差不多。畜牧业相当发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马贩子来到广西。手工业十分繁荣,冶铁业水平很高,对外贸易发达,交通四通八达。大理300年来,云南各族人民与内地的经济文化联系不断。
与此同时在大理,贵州西部彝族先民创建于齐,《风土志》说:“绵延千里,优于一切蛮夷。近年微侵大理盐池等诸侯国之外的蛮夷至羁縻府洞界。.....既然齐国幅员辽阔,可以一路媲美广西,十几万士兵,一个大国。”
公元123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领65438+万大军,分三路攻打大理。忽必烈率领中央中路军,于十月渡过大渡河,导致分裂的凉山彝族地区出现松散的反蒙联盟。元军到达金沙江用木筏渡江,到达今天的云南丽江,是历史上著名的“元渡皮包”。忽必烈采纳了姚枢等人的建议,改变了过去蒙古军队大屠杀的恶习,发布了停止杀戮的命令,并派使者到杨卯城投降。大理丞相高太祥主张忠义反对,杀了使者。忽必烈于5438年6月+2月进军龙首关,直逼马洋巴城,王段兴之、大理高泰祥回城,大败。12 12年,马洋巴城被攻破,郜泰祥被杀,段志兴逃亡,大理国灭亡。
至此,存在了300多年的段大理国宣告灭亡。此后,云南以行政省的形式纳入元朝版图。也是大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自唐代以来大理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时代结束,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转移到昆明。蒙古军队攻克云南各部后,着手进攻南宋,齐国首当其冲。
蒙古贵族为了加强对各地彝族奴隶主的斗争,在彝族地区创设土司世袭官职统治当地人民,建立了土司制度。从1263到1287,先后在岳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建立了易土司。
明朝276年,土地横跨水西(大方)、乌沙(威宁)、乌蒙(昭通)、芒布(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平山)、建昌(西昌)等彝族土司(墨子)适应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土司和乌骨、白骨、家奴三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佘祥,四川谷林人,明代西南彝族。65,438+04岁时,嫁给贵州彝族漠布水西(今慷慨)司令,贵州省使节艾崔,协助丈夫处理政务。丈夫去世时儿子还小,她充当丈夫——贵州宣威大使摄。当时云南还处于战乱动荡之中,还没有完全处于明朝统治之下。佘湘任摄政王后,审时度势,以民族团结为重,坚持不卷入分裂西南的漩涡,并积极让明军在水西扎营,提供马匹、粮食和通道,支持明军经贵州入侵云南。然后,他凭借水西与西南彝族的宗族姻亲关系,亲自走访乌沙(今威宁)、芒布(今云南镇雄)等地,向当地酋长宣说义利,进行说服开导,使割据势力失去了支持。佘湘死后,朱元璋下诏“佘湘强于十万兵”,封她为“顺德夫人”。
早在洪武时期,川南彝族的首领阿奇,就下到明朝,被任命为永宁的傅玄部,守卫自己的土地。天启之时,传至奢崇明及其子,奢尹雄昌。奢家父子越来越强大,奢崇明(四川彝族)早就有了“兴国”之心。天启元年(1621年),明朝廷因辽国事务紧急,征调士兵援助。我请了三万军队来帮忙,我拿到了四万两安置费。我趁机招募战士,制造武器,扩充部队。奢崇明派属下何据永宁联络水西等夷人。刘询被派往成都,何天喜去重庆策划起义,但在西南战争中失败。崇祯二年(1629)八月,佘崇明做最后的努力,自称大梁王,安邦严,合力攻永宁,却被朱率领的明朝川黔军包围,全军覆没。佘崇明和安邦严战死沙场。清初,清军吴三桂进军西南,打败了贵州彝族的水西土司和乌撒知府安史,设置黔西、大定、平原、威宁四州,改官职。雍正初,东川府、乌蒙府、镇雄府改为云南,设官。镇雄后来被降为州,与乌蒙同属昭通府。清军乘乌蒙彝族部落内攻之机,进犯乌蒙,但遭到彝族的激烈抵抗。从1726年(雍正四年)到1728年(雍正六年),清军在乌蒙、东川、镇雄等地严厉镇压,屠杀了许多人。一些彝族奴隶主被迫渡过金沙江,逃到四川凉山。凉山周边的建昌、马湖、张越、峨眉都有彝族的重兵防守。1728年,清军镇压彝人后,改建昌卫为西昌县,在郎悦设堂,并迁至宁远府。原马湖府撤销,其平山县划归叙州府。乾隆年间,在叙利亚首都设立了雷博厅和马边厅。嘉庆年间,峨嵋县彝族民居设峨边堂,后转入嘉定府。
清雍正四年(1726),云贵巡抚鄂尔泰上书雍正帝,提议改土为流。清朝称之为“改土为流”,但实际上,原建昌卫地区仍设长讼,公布傅部,任命夷土司土司。彝族各部首领仍自行其是,川滇大部分地区继续实行原有的奴隶制。
在云南、贵川等设置州县官吏的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彝族土司统治彝族的政治权力受到制约。他们占用的土地需要上报粮籍。最初的庄奴和宫廷奴隶向地方官员缴纳丁银,成为清朝的人。土司后裔多为土著。乾隆以后,汉族商人和地主逐渐进入土地改流的地区,向土人和酋长买田。比如兴义府一共买了131个汉族地主和132个村子,招了1228个汉族佃户。彝族农民纷纷起诉穆图,否认主佃农的姓名,反抗汉族地主。嘉庆初年,起义期间,西南各地的汉族地主纷纷逃入彝区。云南永北堂属于北胜土司控制下的土地。1755年(乾隆二十年)至1821年(道光元年)卖给汉人,要么78/10,要么34/10。彝族农民没有土地耕种,生活艰苦。七八千人的彝族,曾号召“驱逐汉人”,渡江进攻大姚地区,形成大规模的武装斗争。民国时期(1912—1949),云南成为彝族政权相对独立的省份。其间,彝族龙云、鹿晗统治了22年,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龙云统治时期,云南地方政府相对独立于国民党中央政府。1928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龙云为云南省主席,任职18年。由于云龙在任主席期间对彝族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他的政权也成为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彝族上层人士的聚集中心。云龙内的部下也形成了以龙云、鹿晗、安恩普、龙体瑶、卢国攀为中心的庞大的彝族势力,维持了龙云集团22年的统治,龙云被称为“云南王”。在这22年里,云南社会秩序相对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民族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祖国西南边疆得到巩固,成为国民党统治区内一个令人瞩目的省份。与此同时,以龙云为首的六大彝族家族和地方实力派组成并指挥着一支武装力量,简称“滇军”。这支部队既是云南地方实力派的支柱,也是敢于与中央抗衡的砝码。从这个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云南彝族统治集团在云南近代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云南彝族历史上有几件值得纪念的大事:一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中央整编军队,地方军与中央军形成统一番号,共同抗日。云南军整编后,定名为“国民革命军第60军”,军长为鹿晗,统率3师6旅12团,4万余人。他们是抗日战争史上“台儿庄战役”中著名的勇士。60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将军指挥,被日军称为“南满军”。日本报纸承认,这是“自与中国军队的九一八战争以来,云南军队遭遇的最猛烈的冲锋,实在罕见。”60军出征观战后不久,龙云着手组建第二支出军,番号为“58军”。孙渡任军长,下辖三个师,于7月24日出发前往抗日前线,1938。接着,国民政府将第60军183师和第58军12师扩大为“新三军”,由张冲任军长。这样,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军队分为三个军,20多万人(60%是彝族),伤亡65438+万人。二是红军长征过云南时,蒋介石命令龙云调集滇军拦截消灭,而龙云主张自由独立,对红军不拦截不追击。但从表面上看,为了应付蒋介石,他不得不采取假拦截、假追击的方法。而且通过红军地下党的联系,龙云特别赠送了红军的云南军用地图,以及宣威火腿、普洱茶、云南白药、三七等土特产。自始至终,他们的正规军从未与红军有过直接接触,以便红军尽快走出云南。为此,蒋介石派杀手到昆明刺杀龙云。龙云虽然逃过一劫,却付出了一只眼睛的代价。三、龙云、鹿晗主政云南时期(1912-1949),外国传教士在云南最为活跃,是当时非常著名的传教路线。举世闻名的“石门坎”当时被称为“中国的耶路撒冷”,就在龙云的故乡昭通和贵州的交界处。彝族六大家族之一的龙体瑶也曾就读于石门坎的宗教学校。同时,龙运与外国传教士携手,为云南的教育、经济、交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开通了“滇缅公路”。
8月1945日日本投降,8月21日鹿晗(易)率第一军转赴越南投降,蒋介石趁机解决云南问题。9月30日,昆明防务司令杜率滇军主力赴越接受日军投降。昆明兵力空虚,他部署第五军(军长邱清泉)发动兵变。10年6月2日,在昆明解除滇军武装,发起“驱龙事件”。3日下令将龙云撤职,调任“军事参议院议长”(空衔)。4日上午,龙云被困在省政府所在地。6日被挟持到重庆,10日被授予抗战胜利勋章,15日成为军委军事参议院主席,类似软禁。此后,他失去了对云南的控制,在重庆,他加强了与民主党派的联系。65438+二月初,龙云暗中策动在重庆开会的滇军将领,要求他们抵制滇军向东北转移作战,保存实力,等待时机。
在* * * *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彝族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牺牲。
解放后,彝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和保卫祖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和70年代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许多彝族人民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彝族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建设自己的家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彝族地区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
1956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部分彝族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夷奴上层贵族不甘失败,打响了反对民主改革的第一枪。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反击。经过两年10个月的激战,俘虏、瓦解、击毙叛军6065438人,投降叛军70658人。
解放后,中国根据马克思主义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思想和宪法的规定,在彝族聚居的地方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地方政府。截止1990年底,四川南部、云南、贵州西部、广西北部边境地区共有2个彝族自治州、8个自治县或1自治县、11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