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隐性知识?如何学习或掌握?

隐性知识

根据知识能否被清晰地表达和有效地转移,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迈克尔·波拉尼在1958中从哲学领域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他对人类知识的哪些方面依赖于信仰的调查中,他偶然发现了一个事实,即这种信仰因素是知识的隐藏部分所固有的。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东西,也就是用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表达的东西,只是知识的一种。没有表达出来的知识,就像我们在做某件事时所拥有的知识一样,是另一种知识。”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把后者称为隐性知识。根据波兰尼的理解,显性知识是人类在一定的符号系统(最典型的是语言,包括数学公式、各种图表、盲文、手语、旗语等符号形式)中能够充分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是指我们知道但难以描述的那种知识。[编辑本段]隐性知识存在的证据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学家Reber、Weiskrantz和Warrington几乎同时在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领域开展了实验研究,拉开了内隐认知实证研究的序幕。

Reber的研究构建了一个人工的语法结构,将若干辅音按照语法规则进行排列和组织,并将形成的无意义辅音字母串作为实验组的学习材料。同时随机排列形成另一组辅音字母串,作为控制组被试的学习材料。在学习阶段,两组受试者被要求记住呈现的字母串。在测试阶段,将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合在一起,告诉受试者其中一些符合某些规则,并要求区分这两者。结果表明,实验组的被试能够有效地区分两种类型的字母串,而控制组的被试则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区别。雷伯认为,人工语法的结构极其复杂,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掌握”语法规则。然而,实验组被试的行为表明,虽然他们在学习字母串时并不知道隐含的规则,但他们最终并不能清楚地表达规则的内容,但他们可以利用规则对字母串进行分类,包括尚未呈现的新字母串。这说明实验组的被试无意识地习得了隐藏在字母串背后的语法规则。Reber提出了人类学习的两种模式: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一个需要通过意志努力和策略运用来完成的过程;内隐学习是在环境中无意识地获取复杂知识的过程。这是内隐学习存在的初步证据。

内隐记忆现象的证明最初得益于间接测量法对健忘症患者记忆能力的测量。Weiskrantz和Warrington让4名健忘症患者(3名Korsakoff综合征患者和1名颞叶切除患者)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对他们进行四种形式的测试:自由回忆、识别、模糊单词识别(混淆单词的笔迹,要求受试者凭印象而不是记忆说出单词是什么)和词干填充笔(呈现单词的前三个字母)要求受试者根据他们所想而不是回忆来填写一个有意义的单词,并将测试结果与16名患有结果显示,重度遗忘症患者在传统的再认和回忆任务中表现出明显的记忆障碍,表现比对照组差很多。而在另外两个不需要记忆的作业中,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随意识别和填写一个单词,但他们使用了很多以前学过的单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所学单词的概率与对照组没有区别。随后,其他研究人员也取得了类似的结果,发现健忘症患者仍然保留着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但传统的直接测量方法无法对其进行测量,它只对间接测量方法敏感。有研究者认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是两种不同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的结果,分别称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前者是指无意识地提取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

这些早期研究发表后,得到了迅速扩展,形成了包括内隐知觉、内隐记忆、内隐学习和内隐社会认知在内的内隐认知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大量突破。目前已经证明,内隐认知加工是相对独立的;潜意识刺激可以促进后续工作;内隐认知加工能力没有明显的年龄特征,受智力低下、健忘症、精神分裂症等神经损伤的影响较小;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性、概括性、可理解性和抗干扰性的特点。个人背景变量影响个人对社会关系变量的判断和决策;内隐认知加工不受心理资源的限制;在获取高度复杂材料的结构方面,非策略、非分析的无意识认知加工优于外显认知加工。这些研究成果使人类逐渐深入窥视,了解自己庞大的无意识心理活动。【编辑本段】隐性知识的特征1。隐性:无法用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清晰表达:隐性知识一般难以清晰表达和逻辑解释,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结果。这是隐性知识最本质的特征。

2.个体性: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体的头脑中,其主要载体是个体。它不能通过正式形式(例如,学校教育、大众媒体等)传播。),因为隐性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都很难表达清楚。然而,隐性知识并不是不可传递的,而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递的,比如通过“师徒制”。此外,还需要区分“个体性”和“主体性”。波兰尼认为,与局限于自身和私人感受的主观心理状态不同,个体知识是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普遍意向的认识者在接触外部现实的基础上获得的认知成果。可见,个体与主观的区别在于,前者包含了一个普遍的、外在的维度。

3.非理性:显性知识是通过人的“逻辑推理”过程获得的,所以能够理性地反映,而隐性知识是通过人的物理感官或直觉、领悟获得的,所以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理性特征,人们无法对其进行理性批判。

4.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具体情境密切相关,它总是依赖于具体情境的存在,是对具体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这也是隐性知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5.文化性: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强的文化特性,这与人们在一定文化传统中所分析的概念、符号和知识体系密不可分。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们往往共享不同的隐性知识体系,包括自然的知识体系和社会人文的知识体系。

6.偶然性和随机性:隐性知识具有偶然性和随机性,难以捕捉,因此比显性知识更难获取。

7.相对性:这里的相对性有两层含义:一是隐性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二是对一个人来说是隐性知识,但同时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已经是显性知识,反之亦然。8.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和观念、信念一样,不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受年龄影响较小,不易褪色遗忘;这意味着个体一旦拥有了某种隐性知识,就很难转化。这意味着隐性知识的构建需要潜移默化地进行。

9.整体性:隐性知识虽然往往看似缺乏逻辑结构,但它是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完整、和谐、统一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个体在环境中的行为起着重大的决定作用。它也是不可分割的。[编辑本段]隐性知识的分类从技能和理解的角度来看,企业的隐性知识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技能的隐性知识,包括那些非正式的和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

另一类是认知中的隐性知识,包括洞察力、直觉、情感、价值观、心智模式、团队默契和组织文化。

从企业隐性知识编码的程度来看,可以分为:可编码的隐性知识、难以编码的隐性知识和(在一定时期内)未编码的隐性知识。

由于企业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可以编码或显性的隐性知识只占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难以编码或无法编码。正确的分类有助于我们对隐性知识的识别、流动、转化和创新采取不同的策略。【编辑本段】隐性知识转化从管理学的角度讨论隐性知识,涉及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

长期以来,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对组织越来越重要。它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能不断给企业带来竞争效益。一些组织理论研究者进一步拓展了隐性知识的内涵。温特、尼尔森、斯彭德等人认为企业中存在隐性组织知识。企业中的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员工个体和企业内部各级组织(团队、部门、企业层级等)中的各种隐性知识。)并且难以标准化,难以表达和模仿,难以交流和分享,难以复制或窃取,也没有被编码和明确化。它还包括通过流动和共享从外部企业有效获得的隐性知识。

企业层面所拥有的隐性知识是在对员工个体、群体以及从企业外部获得的各种知识进行有效转化、整合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显现出单个个体或群体所不具备的知识特征。主要特征是它以企业文化、价值体系、企业惯例等为特征,这些很难解释清楚,但却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包括企业层面所能掌握的诀窍、经验和合作能力。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两个代表,一个是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另一个是日本管理学教授野中郁次郎。他们从隐性知识的个体属性中知道。

彼得·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无法用语言解释,只能通过演示来证明其存在,主要来自经验和技能,而学习的唯一途径就是理解和实践。

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知识,难以标准化和传递给他人。主要隐含在个人经历中,也涉及个人信仰、世界观、价值体系等因素。隐性知识是主观经验,不容易用结构化的概念来描述或表达。显性知识是可以用概念客观捕捉或呈现的知识。他还强调了隐性知识和知识环境对于企业知识创造和享受的重要性。此外,在OECD知识分类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社会化是* * *享受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外化是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组合是将显性知识组合起来,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中个人和群体的实践能力的过程。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关系

1,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这是一个个体间隐性知识共享和知识社会化的过程。隐性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来传递。指导是个人之间分享隐性知识的一种典型形式。借助信息技术建立虚拟知识社区,为隐性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转化为隐性知识创造了条件。

2.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对隐性知识的显性描述,它被转化为一种别人容易理解的形式。这种转化运用了类比、隐喻和假设、倾听和深入交谈。目前,一些智能技术,如知识挖掘系统、商业智能、专家系统等。,提供了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手段。

3.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这是一个知识扩散的过程,通常会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复杂化。把这些零碎的知识整合起来,用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个人知识就上升了。为了组织知识,更容易让更多的人享受和创造组织价值。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和数据仓库是实现显式知识组合的有效工具。

4.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意味着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每个成员的隐性知识。换句话说,知识在员工中传播。员工收到这种新知识后,可以在工作中使用,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小组工作、做中学和在职培训是实现隐性显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也有一些协作工具,如电子社区、电子学习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