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库是什么类型的?

穴位贮藏早在解放前就有使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所谓席洞囤,就是一块石头铺底,席圈成一圈墙,里面装的是散粮。随着粒级的增加,60厘米宽、10多米长的席子一圈圈长大。当储体高五六米时,用竹竿搭起一个伞状尖顶,上面铺上厚厚的芦苇席。如果储存的粮食是用麻袋装的,就在平台上搭一个用条、筋做成的垛,再用垫子把裙垫、肩垫、顶垫包起来,就成了一个方形的垛。这个简单的婴儿床一直使用到20世纪90年代。

土筒仓是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明的一项伟大创新。这种筒仓还是用石头和水泥铺成的。在底部画一个直径为8m的圆,然后沿着圆用碎芦苇和粘土筑成一个厚20cm的圆墙。因为是泥做的,墙一次建不了太高,每高40厘米就得停工,等干了再说。墙建到10米,其中在圆心处竖起一根钢管柱,在柱的上端竖起一个伞状支架,再在顶部盖上老人建房用的芦苇把手,中间留一个通风孔。最后,内外粉刷墙面。这个谷仓完全是用土著的方法建造的,甚至不需要砖块,但它可以在一辆马车里装60吨粮食。

除了窑洞储存、土筒仓等小型简易粮仓外,在中苏友好的上世纪50年代,苏联还修建了一座3米多高的粮仓,里面储存了1.5万吨散装粮和1.5万吨包装粮,其中一部分经过加高改造后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