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棋圣是谁?谁发明了围棋?应用在哪个方向?

上面那位已经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剩下的我来回答。围棋的起源

围棋被形象地比喻为黑白世界,是古代中国人喜爱的娱乐和竞技活动,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因为它集科学、艺术和竞赛于一体,具有开发智力、培养意志品质和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思想的特点。因此,它蓬勃发展了几千年,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际文化竞争活动。

围棋,中国古代称棋,可以说是整个古代象棋中的象棋鼻祖,据说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世本》记载,《围棋》是姚所作。晋人张华在《博物志》中也说:“舜以其子商愚,假装去教之。”尧舜是传说中的人物,制作围棋的理论不可信,但反映了围棋的早期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左传·相公二十五年》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魏国君主被宁之博士等人驱逐出境。后来,宁之的儿子答应欢迎卫献公回来。批评道:“宁家要有麻烦了。队员们优柔寡断,无法耦合。情况怎么样?”围棋中的“优柔寡断”一词,用来形容政治上的优柔寡断,可见围棋活动在当时的社会已经成为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关于围棋活动的记载很少。《西京杂记》第三卷有记载,西汉初年凌渡的杜甫是天下第一人,但这样的记载少如繁星,说明当时围棋发展还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还处于“博学于世,独擅棋艺”的状态。直到东汉中后期,围棋才重新流行起来。1952年,考古学家在河北王度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块石围棋盘。棋盘呈方形,下有四条腿,局面为17,为汉魏时期围棋棋盘的形制提供了生动的素材。与数百年汉魏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事人才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把围棋当成了一个小战场,把围棋当成了一场战役来打。“三尺游戏是一个战场;”陈居石死了,两个敌人扯平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如曹操、孙策、鲁迅等。在三国时期,在战场上和象棋中表现突出。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参,不仅以诗文、赋著称,而且是围棋高手。据说他记忆力惊人,对围棋的盘和打法了如指掌,能把看过的“烂”棋重新展示出来。

中国的围棋体系在历史上经历了两次重要的变革,主要是由于地方道路的增加。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的变化。韩玮丹春的《易经》说,魏晋及以前,“纵横棋局17局,共计289局,白棋150枚,黑棋150枚”。这与在河北王度发现的东汉围棋体系如出一辙。但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棋经》记载,当时的棋局是“三六一,仿周日度。”说明19渠道的围棋此时已经开始流行。这和现在的棋局一模一样,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经有了围棋的最初定制。

由于南北朝玄学的兴起,文人以说话清楚为荣,于是下围棋更加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都擅长下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手”授予“人品”(品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类。《石楠·刘芸传》载:“梁武帝擅长下棋,棋谱上有278人。”由此可见棋类活动的普遍性。现在日本围棋分“九段”,就是由此而来。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娱乐技术的提高,为围棋娱乐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在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可以算是历史上围棋娱乐的第二次大变革时期。由于皇帝的喜爱等原因,围棋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下棋之风也传遍了全国。此时,围棋不仅在于其军事价值,更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下棋弹琴,写诗画画被人们视为高雅的事物,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娱乐项目。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唐墓出土的帛画《仕女下棋》,是对当时贵族妇女下围棋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经以19为主形,棋手也已经从方形变成了圆形。河南安阳隋代张生墓出土的1959瓷质围棋盘,以及唐代赠送给日本孝武帝、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夹木围棋盘,纵横方向都是19。中国体育博物馆收藏的唐代黑白圆棋子和淮安杨公宋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棋子,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实行“棋待圣旨”制度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等信棋,是唐代翰林院陪皇帝下棋的职业棋手。当时献给皇宫的棋手都是经过严格考核选拔出来的。他们都有一流的棋艺,所以被称为“国手”。唐代著名棋手有玄宗王、王、顾师言、信宗滑等。由于实行了等信制,扩大了围棋的影响力,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一体系从初唐到南宋延续了500多年,极大地促进了围棋在中国的发展。

自唐代以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兴盛的围棋逐渐走出国门。首先,日本派出唐使节代表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开来。不仅围棋界涌现出许多著名棋手,而且他们对棋子和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讲究。如唐玄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朝贡的日本王子带来的棋是“玉”做的,而甄姬岛上的手谈池中的棋子是“玉子”做的。朝鲜半岛除日本外,百济、高丽、新罗等地也与中国有交往,尤其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节,围棋交流更为普遍。《新唐书·东夷传》中记述了唐代围棋大师杨与新罗棋手对弈的故事,可见新罗的围棋在当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到了明清时期,象棋的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学校的激增。明代、嘉靖年间,形成了围棋三大著名流派:一是永嘉派,以包为冠,以、、徐希圣为徒;一是新安派,以程为冠,王澍、方子潜为附;第一个是以阎伦、李福(北京人)为冠的史静学派。这三个流派风格不同,攻守布局各有侧重,但都是当时的名将。在他们的推动下,长期被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中发展起来,涌现出一批“巷中小人”棋手。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他们进一步普及了围棋这一游戏。

随着围棋娱乐活动的繁荣,出现了大量由一些民间棋手编撰的围棋手册,如《情书》、《石室童话》、《三国志棋谱》、《童话兵工厂》、《棋史》、《棋问》等。20多种明代版本的围棋手册是珍贵的著作,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高度发达的围棋技巧和理论。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和提倡,也使得围棋娱乐活动在清代高度发展,名家辈出,棋院空前繁荣。清初有一批著名的艺术家,其中以郭白龄、山大有、吴瑞成最为著名。特别是郭白龄的两卷本《子思谱》,一改明代旧谱的写法,详加阐发,成为一部佳作。

清代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棋坛更加繁荣,棋坛涌现出一大批名家。其中,梁惟进、程兰如、范西屏、史湘湘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之中,梁伟进的棋风巧妙多变,令石湘湘和范西屏受益匪浅。石和范儿都是浙江海宁人,少年成名,被称为“海昌二绝”。据说史湘湘30岁,范西屏365,438+0岁的时候,他们在当湖打了一场,65,438+00场后,胜负不分伯仲。《当湖十局》赢得了惊心动魄的演出,成为了传世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