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翻译这个词从何而来?

用另一种语言表达所说或所写内容的活动。这种语言活动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影响着文化和语言的发展。翻译作为一种活动,促进了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和转换,也促进了各种语言的发展。与翻译相关的变量很多,比如文化背景不同,主题不同,难译和易译的语言不同,读者不同等等。很难将所有这些因素整合成一个通用规则。

在其他领域,如计算机生物学,翻译的意义接近转化的意义。

编辑这一段,翻译成西方历史

翻译实践在欧洲历史悠久。甚至有人认为欧洲文明起源于翻译,从罗马帝国到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国际贸易都依赖于翻译。有人说,如果不是先把古希伯来文的《圣经》和阿拉伯文的《福音书》翻译成希腊文和拉丁文,再翻译成中世纪和现代的语言,2000年以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出现,也就不会出现欧洲文化。自《圣经》被翻译以来,欧洲的翻译活动在近2000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圣经》的翻译是一件大事,它为许多国家的语言奠定了基础。在古希腊和拉丁文学中,荷马史诗、希腊悲剧、喜剧和抒情诗,以及Te Aucry Toth(约公元前310 ~ 250)、卡图卢斯(约公元前87 ~ 54)、普鲁塔克(约公元46 ~ 120或127)的作品也被反复引用。阿拉伯翻译家为保存古希腊文学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于欧洲古今其他伟大作家,如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安徒生、易卜生、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莫里哀等,他们的作品也被多次翻译成其他国家的文字。在东方文学方面,天方夜谭,日本能剧,中国小说和诗歌,印度故事海,薄伽梵歌,沙恭达罗等等都被翻译成了欧洲语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五本书,通过中世纪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翻译,被反复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实践产生理论,欧美很多国家的翻译理论五花八门。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两个学派:一个是翻译可能性理论,一个是翻译不可能理论。其实没有完全100%的可能,也没有完全100%的可能。世界上所有的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的。欧洲的许多著名人物,如马丁·路德、m·阿诺德、F.W纽曼、J.B波斯·泰加、h·白洛克、Fr。诺克斯诉那巴案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论。根据凯泽的世界文学百科全书,其中一些理论是任性的。

翻译一部作品或一篇演讲,不可避免地涉及两种语言:一种是作品或演讲的原语言,德国学者称之为Ausgangssprache(源语言),英美学者称之为原语言或源语言;一种是翻译语言,德国学者称之为Zielsprache(目标语言),英美学者称之为目标语言。两者之间总会有差距。因为严格来说,绝对同义词根本不存在。一个译者,无论多么高级,也只能尽可能地贴近源语,不可能完全传达出原意和神韵。译者的任务是处理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关于翻译,普遍的看法是,逻辑的、抽象的东西,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著作,比较容易翻译。但也有意义转移的危险。注重情节的作品,比如浅薄平庸的小说,也比较容易翻译。强调推理或煽动性的作品,如格言、辩论性文章、政治演讲、有倾向性的剧本和讽刺文学,都不是很难翻译。然而,翻译侧重于表达感情的高级文学作品是极其困难的。在这里,翻译只能是或多或少的再创造,只能是尽可能的接近原著。原作的神韵和意境无论如何都很难被完全复制。特别是,源语言中声音产生的效果无法在目标语言中再现。

除了关于翻译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的争论,还有关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这种论调在欧洲由来已久,但在中国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