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航天事业会有怎样的未来?请展开你的想象,写出来。

中国航天事业要进一步发展,技术进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放开民间力量进入太空。

事实上,太空飞行一开始就是由人民开始的。美国戈达德和德国布劳恩发明了最早的火箭发动机。后者也受到德国政府的青睐,生产了V1和V2火箭。二战后,它被带到美国,制成了一系列火箭。

冷战时期,各国政府在航天方面投入巨大,取得了许多跨越式的成就。给人的印象是平民买不起这个。但今天的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太空飞行的成本大大降低了。现在发射无人飞船去火星只需要2亿多美元,拍电影《火星救援》差不多也要这么多。造一架能飞到卡门线(海拔100公里)的火箭飞机,成本和一辆F1赛车差不多。

这意味着很多民营企业可以在太空做到这一点。所以谷歌,微软的二老板等等。都为自己的航天公司买单。美国私人“龙飞船”已经能够运送空间站。美国私营公司研制返回式航天器,说明私营企业也可以在技术上领先。

美国政府也支持这件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主动向私营企业下订单,租用私人航天器,并向私营企业开放监测系统。发射航天器需要遍布全球的监测网络,很多都在美国海外基地或者海洋测绘船上。民营企业不可能从零开始建一套。如果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开放自己的监控系统,私营企业甚至无法开展实验。

展望未来,航天的主力军一定是民间力量,因为只有有利可图,航天才能发展。动机不足以将其变成完全由政府承担的纯公益事业。像冷战那样的外部环境未来不太可能存在,纳税人会质疑花钱买天有什么用。美国自冷战以来,航天经费不断缩水,原因就是永远过不了国会这一关。但是,私人的钱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会有后劲吸引私人资本进入太空。

中国最早涉足航天事业的是二十年前因“私自发射卫星”而出名的牟。后来又说只是租用了别人卫星的通信频道。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人们一直在断断续续地探索中国的民用航天事业,大多是带着一些东西。最近百度出了一个提案,建议国家向民间开放航天市场。总的来说,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规模和美国差不多,中国的富豪数量仅次于美国,但对太空飞行的感受差距很大。

目前,中国热心于航天活动的民间力量大多是业余组织,如科技和航天局。他们有的有专业知识,会做火箭发动机。这个东西的结构其实比汽车发动机简单,而且是一次性的,不像航空发动机那么耐用。只是材料成本比较高。

另外,中国的航天事业虽然是国有企业,但是航天事业是一个庞大的链条,涉及很多领域,很多活动,比如探空火箭,都外包给了民营企业。这些私企在为航天国企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技术。

阻碍民用航天的另一个因素是政府对高空航权的控制。火箭发射后,卫星将进入轨道,其他部分将坠落。因此,发射时需要在通过区域进行预警和控制。经常有报道称,火箭残留物损坏了地面上的财产,但没有人员受伤。由此可见航天发射的危险性。民营企业不可能随便找个地方发射火箭,但官方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规范这件事,导致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无所适从。

总之,只有政府铺路,人民努力,航天事业才能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