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名称的由来及历史变迁
文庙是为了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寺庙建筑。在朝代更替中又称为文庙、孔庙、太上殿、贤圣殿、文轩王殿,尤其是“文庙”的名称。
中国曲阜最早、最大的孔庙建于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
据《左传·哀公十六年》记载,孔子去世的第二年,鲁哀公把孔子在曲阜的三处故居变成了收藏他的衣服、钢琴、车书等的地方。在他死前,派士兵看守他们,并每年四次献祭。建筑的规模和内容非常简单。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95年+公元前02年从淮南回鲁时,亲自以泰牢之礼(猪牛羊三畜)祭祀孔子,开创了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
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后,儒学成为显学,开始在中国古代社会占据正统地位。因此,祭祀孔子的活动也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家不可或缺的规范。孔庙扩建之风也随之兴起。历经宋、元、明、清四代扩建,至清代已发展为九院,占地327.5亩,厅堂466间。
雄伟的大成殿、故宫的太和殿、戴寺的天宫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堂。
北魏孝文帝十三年(公元489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孔庙,随后各郡县下大力气修庙祭孔。
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上书:“天下各校,各有周,各有孔庙。
“从那以后,孔庙遍布全国。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盛宴公爵孔端友带着孔子夫妇的官家画像南下,宋高宗赐他浙江衢州居住权。1253年建立孔家庙,即所谓“南宗孔庙”。
蒙古元朝平定西南,完成大一统后,儒学大受推崇,以文治国。公元14世纪,忽必烈汗元世祖下令攻打前朝旧经,命人在当时的首都北京修建玄圣寺。
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夫子庙在京城正式建成。
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朝廷颁赠《大成乐》献给孔子。
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孔子乐舞增加到八招,笏豆增加到十二个,扩大了祭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