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文化旅游
鸳鸯池遗址
二层梯田位于河西堡镇鸳鸯池村南,金川河西岸,是原始社会繁盛阶段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文物,属于甘肃仰韶文化马厂类型,距今约4150年。1973、1974年,甘肃省博物馆、县文物调查队两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和检查,清理墓葬151座,出土石器、骨器、陶器、装饰品、艺术品3500余件,为我国文物宝库增添了新的瑰宝。特别是彩陶的装饰图案和墓葬的埋葬方式,与以往同类墓葬有很大不同。部分文物为首次发现,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末期的经济、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也为探讨“马场型”与“半山型”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鸳鸯池出土文物与1974年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一起在北京故宫展出,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李赣古城遗址
根据现有史料,利津县始建于西汉,是永昌县最早的古郡之一。其旧址在今永昌县者来寨。因为与古罗马人有关,所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李赣县旧址的进一步考证、发掘和研究,将成为古丝绸之路上又一迷人的热点,成为永昌县发展文化交流和旅游的重要资源。长城
长城横跨永昌县,建于汉代,明代进行了修复。东与民勤县大口子以南的长城相连,西与山丹县交界处的绣庙长城相连,全长约120公里。现存部分大致可分为三段:青山堡至民勤县界为东段,长40余公里。由于地处戈壁滩,长期风化剥蚀,大部分城墙高2米,有沙脊。但山峰和桥墩基本完好,均为20米见方左右,外面还建了一堵长约30米的墙。中段从金川西到月牙湖,20多公里长。由于地处两山之间的山谷,风沙侵蚀较轻,保存完好。特别是金川西至毛布拉段,约7公里,塔高耸,内外双城,至今仍雄伟壮观,是绝佳的旅游观光区。西段是我新堡村羊庄子到秀华寺,长约20公里。因为地处大黄山北麓,自然风化严重,城墙残缺不全。永昌县汉明古长城于1981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和鼓楼
位于县城中心,又被称为教学楼。清嘉庆二十一年,本版《永昌县志》说:“早晚考钟斩鼓,故为声教。”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完成于十四年(1586)。建筑规则模仿Xi安钟楼的方形,分为两部分:桥台和建筑主体。桥台宽22米,周长87.2米,高7.2米。盘外表面用明式青砖保护,中间为拱洞,直达第四街。建筑两层三檐,塔顶高24.5米。下层南北中间有门相隔,左右有槛窗,斗拱单斜单翘,造型宏伟。上檐、檐柱向内收缩,檐下置观景台,四通八达。楼东南、西北、四面各挂三块巨型匾额,上书:“丽日墨韵”、“敏春通俗美”、“金雀银根”;《云纹田开》、《魁连笔会》、《金运田香》;“中天一柱”、“怀柔西部”、“关羽通道”;“四大名”、“保金川”、“魏璇”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河西走廊乃至全省现存最宏伟的中鼓楼。永昌钟鼓楼明崇祯年间毁于战火,清乾隆年间重建。在1927的地震中,城楼和瞭望塔都被摧毁了,但却单独存在。1984,原样翻新,更显气派。1981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红军西路军烈士陵园
6月1936 165438+10月18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入永昌,历时43天,与敌战斗数十次,消灭4000余人,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红军总司令许、李先念等高级将领在县城亲自指挥战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篇章。为了缅怀西路军将士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功勋,1984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园。园内有烈士纪念馆,陈列着李先念主席的题词。公园中央是革命烈士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许元帅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园毗邻北海子景区,构成了永昌县最美的风景建筑群。此外,永昌县还有许多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和古墓等历史遗迹,有待人们挖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