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理解与合作”国际研讨会纪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郭存海,2006年9月5日)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主办,北京大学巴西中心协办的“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理解与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拉美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的学者,以及巴西、墨西哥、厄瓜多尔、智利、秘鲁等拉美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参加了研讨会。拉美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致开幕词。郑秉文主任在开幕致辞中提出三点:第一,中拉文化交流在对外交往中非常重要;第二,在国际问题的研究中,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第三,在拉美学院,文化研究非常重要。研讨会上,墨西哥驻华大使馆文化专员Edgardo Bermejo和巴西驻华大使馆负责文化事务的二等秘书Celso De Arruda Franca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文化政策。他们都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墨西哥和巴西不可能拒绝全球化的浪潮。关键问题是如何融入全球化,发展文化多样性,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埃德加多·贝尔梅霍(Edgardo Bermejo)强调,虽然中拉之间的政治、经济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但这种良好的局面并没有在文化方面得到体现。有鉴于此,他建议中拉扩大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层次,建立中拉学术界文化交流定期对话机制。巴西文化官员塞尔索·德·阿鲁达·弗兰卡(Celso De Arruda Franca)不仅指出了中巴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还介绍了巴西当前的种族歧视状况以及卢拉政府采取的反歧视措施。中拉文化交流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焦点。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徐世澄通过中拉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影响观察中拉文化的历史关系。他认为,中国和拉美文化各有特点,也有相似之处。比如,中国文化具有文化传统的连续性、文化的多元起源、多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鲜明的地域性等特点;但由于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拉美文化出现了断裂,形成了以移植的欧洲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的混合文化或“杂交”文化。此外,拉美文化既开放又有原创性。它善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徐世澄研究员还指出了海上“丝绸之路”对中拉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同时,承包华工、华工、华侨、华人也为促进中拉文化联系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在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巴西长期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张宝玉指出,这一论点不是中国学者提出的,而是巴西学者吉尔伯托?弗莱雷提出——他甚至提出了“巴西是美国的中国”的命题。随后,张宝玉以从中国传入巴西的实物为例,论证了中国文化对巴西的影响,如农作物(茶叶、大豆等)的移植。)、器皿(水磨、瓷器、纺织品、服装、艺术品、建筑等)的运送。),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他进一步指出,中国文化之所以从万里之外传入巴西,主要是通过澳门的中介作用,其次是中国移民和葡萄牙本土人的传播。同时,中国文化在传入巴西的方式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显著的特点。例如,中国文化主要以有形文化的形式传入巴西,巴西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认同是一个与世界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过程。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吕龙根认为,在与拉美国家发展文化交流时,应大力推广中国的“和谐”价值观。他认为,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谐的基础是“和而不同”,即相互包容、求同存异、共生共荣;“和”之道,就是通过对话寻求理解,和谐相处;协商一致求团结,同心同德互帮互助;以包容求和谐、和谐发展。鲁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成分,已经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并用来处理国际关系。中国以和谐理念开展对外交流,可以寻求更多的国际认同和尊重,更好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针对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及其文化问题,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刘承俊在发言中指出,拉丁美洲印第安人问题的历史与殖民主义一样悠久,印第安人的抵抗运动从未停止过。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大力推行,使得印度人的利益,尤其是土地,受到了更多的侵犯。近二十年来,印度争取权益的规模和组织有了很大的提高,逐渐成为群众运动的主体。然而,与之前的左翼运动不同,印度政治运动有着深厚的印度文化。文化产业问题是本次研讨会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拉美所特约研究员吴志华和拉美所助理研究员华林分别阐述了巴西和阿根廷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措施。吴志华研究员指出,巴西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的电影、电视、民间音乐和娱乐市场发展迅速。巴西文化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创造就业和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巴西历届政府的政策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制定和颁布《视听法》和《赞助法》鼓励投资者投资文化产业,从法律上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各级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政府部门的投入主要用于文化资源的保护;第三,政府加强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导,特别注意将一些民间文化提升到文化产业的层面,为文化产业开辟新的融资路径和新的市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嘉年华这种民间文化向文化产业的演变。但吴志华研究员也指出,巴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产品出口乏力、文化产业援助项目不平衡等。与巴西相比,阿根廷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更加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持对宏观经济形势的依赖,即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与经济增长和衰退的周期相一致,即稳定发展(1990-1998)和衰退(1999-2002)。第二,高度集中和跨国公司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三,地区差异更加突出——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全国其他地区。助理研究员华林认为,虽然阿文化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但政府做出了积极努力,如完善文化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注意让行业协会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推动图书电影业立法和公共部门资本投入,加大反盗版行动,扩大文化产品出口战略。针对巴西文化产业中的电影产业,北京大学副教授胡旭东进一步阐述了巴西新电影的复兴。他认为“电影文艺复兴”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电影业领域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电影的复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成功地将巴西国家电影业带出废墟。这种局面不仅提高了巴西民族电影的艺术质量和国际声望,也为民族电影挽回了市场份额,受到全球瞩目。胡旭东认为,国家的政策支持是巴西“电影复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关于中拉文化贸易,江汉大学城市研究院研究员程红认为,中拉文化贸易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即战略层面来看待。这是因为:1。大力发展中拉文化贸易,可以让更多拉美国家了解美国文化和历史,更好地了解中国,减少两个地区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分歧;2.委中友好关系历史悠久,文化互补性强,为美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创造了条件;3.总体来看,拉美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比较高,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很大。所以,把拉美作为未来对外文化贸易的重点,是完全有针对性的。回答时间:2011-10-23 12: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