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方案解读:“3+1+2”模式有什么区别?

高考改革方案解读:“3+1+2”模式有什么区别?

只要和高考改革有关,总能引起公众的关注。

4月23日,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作为全国第三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的八个省市,出台了各自的省市实施方案,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进入向中西部推广的新阶段。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仍然离不开“怎么考”、“成绩怎么算”、“高校怎么招”等关键问题。对此,记者在梳理政策的同时,采访了多位考试招生专家。

如何考试:选课采用“3+1+2”的模式。

对政策的深入分析

根据已公布的实施方案,8个省市的方案为“3+1+2”模式,即“3”为语文、数学、外语全国统考科目,所有学生必须参加;“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历史科目中任选一科;“2”为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四科中任选两门。

福建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3+1+2”的选考科目方案,是8个省市在借鉴先行改革试点省份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当地原有高考模式、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学科专业布局的结果。

自2015启动调查以来,江苏省已召开近80次会议进行调查和征求意见。针对方案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专门听取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多位委员的意见和建议,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江苏教育现代化学院以及教育测量相关领域的专家,对“3+1+2”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进行了论证。

考生想知道

为什么要采用“3+1+2”模式?这种模式有什么不同?

专家如是说。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副主席曲振源:

整体来看,“3+1+2”方案与试点省份的“3+3”方案在改革的基本方向和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同时,进一步突出物理、历史在高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选拔培养中的基础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提出学生考试的科目组合,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因地制宜,更好地满足当地学生成长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

从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开始,“选择性”的教育理念就一直体现在各项措施的落实和完善中。在选择维度上,既要保证个人选择的自主空间,又要兼顾地方对高校人才选拔培养的刚性限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3+1+2”模式虽然在6个科目上没有给予考生充分自由的选择,但可以在物理、历史两个科目和其他4个科目上进行有条件的选择,而后者是4选2,对文理完全开放,有12种选择组合,大大提高了改革前只有两种组合的选择性,更符合八省市的实际情况。同时,物理和历史虽然只能选1,但物理和历史都是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及格科目,学生必须达到高中基本教学要求,基础知识结构完整。

Xi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

与改革前两个学科合并相比,“3+1+2”模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选择余地,促进了文理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和高校相互选择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学其所好、考其所长的原则,更符合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为学生提供了机会。

成绩怎么算: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对政策的深入分析

2021起,8省市普通高校招生以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综合素质评价为依据。

同时,从2021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和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组成,满分75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运用等统一高考科目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分,每科满分为150。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分,每科满分100分;考生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两科,经评分后计入考生总分,每科满分100。

根据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考成绩计入普通高等学校统考录取考生总成绩。八省市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考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期间一起进行,考试人数确定为1。选考由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评卷、统一公布成绩。

考生想知道

为什么改选科目要分等级?

专家如是说。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

由于不同科目的试题难度不同,报考相应科目的考生群体不同,所选科目的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实行分级主要是根据学生选择的科目不同,各科难度不同,各科原始成绩不可比。是从教育考试公平公正的角度来做的。

比如考生A选了思想政治教育,考生B选了化学,两者都是80分。考生A在所有思想政治教育考生中排名第1000,考生B在所有化学考生中排名第1000。简单地把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一定的规则转换为等级成绩,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的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原始成绩不可比的问题。

重庆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

在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第三批进入改革的8个省市组成联合专家组,邀请国内数理统计与分析顶尖领域的专家学者,借鉴以往试点省份的经验,在对8个省市历年高考成绩和录取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数学建模, 在接受度、区分度、准完全度、提升度、稳定性和适应性的评价标准框架内,确定八省市采用评分法,具有以下特点。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计量分会副理事长韩宁:

8个省市基于过去几年的大数据,对高考中的各种潜在可能性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模拟,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省市的参数设置方案,遵循了“考生单科排名不变”和“保证所选科目权重适当,保证转换分数的良好区分度”的原则,保证了广大考生的利益,给了考生及其家长充分的安全感。

如何招高校:录取以“两基一参考”为主

对政策的深入分析

在此次八省市公布的实施方案中,高校录取实行“两基一参考”的模式,即不仅以三次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三次学业水平抽查成绩为标准,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从单纯的“评分”变为“评人”。

根据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采用真实录音的方式客观记录。高中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为每个学生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记录自己的日常活动;根据省、市教育部门的统一要求,学生在每学期期末整理、筛选有代表性的记录材料,形成评价记录表;高中毕业时,根据评价系统原始记录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分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统一导入。

此外,8个省市在实施方案中明确,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物理、历史两大类单独编制;录取时,选择物理的考生和选择历史的考生也会分两个序列排队录取。河北、辽宁、重庆等省市考生采取“专业(类别)+院校”模式,即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类别)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模式。

考生想知道

为什么志愿填报要采用“专业(班)+学院”的模式?

专家如是说。

郑庆华:

以往的培养模式使得大部分高中生习惯于埋头学习,只追求成绩,对高校的学科和专业的内涵、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缺乏对自身兴趣、特长和专业意向的挖掘和培养。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学校将被迫从中学阶段开始,因此必须开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指导,并与初高中课程改革同步推进高考改革,使学生统一职业规划、专业选择和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未来进入高校所选择的专业联系起来,把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自己未来定居的职业联系起来。 只有把安身立命的职业和一生建功立业的职业联系起来,最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和最终能够关心世界、造福人类、安身立命的职业联系起来,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真正栋梁。

高中怎么教:选课走班强化基础保障

对政策的深入分析

可以说是普通高中教学适应新高考的重要举措,是高考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

根据8省市公布的相关解读稿,对于如何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有明确的安排。比如,学校不应为了增加选考科目的课时而挤占其他非选考科目的课时,而应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努力开发优秀的选修课程;探索适合选课走班教学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构建行政班与教学班、班主任、导师制有机结合的班级管理体系。

湖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余庆说:“可以预见,对于基础教育来说,由于各科考生比例不同,实施选课走班将对学科教师的规模和结构产生直接影响。”

正因如此,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8个省市明确,通过购买服务、返聘优秀退休教师、探索“县办校聘”等措施,缓解部分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加强教师培训,加大富余学科教师转岗培训力度。此外,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采取新建改扩建部分高中、严格执行招生计划等措施,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

父母想知道

对于家长来说,最关心的是新高考能否顺利公平实施。

专家如是说。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

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已实施新方案的8个省份与浙江、上海等发达地区存在差距。要注重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共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形成政府与学校、考试招生与人才培养、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整体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推动高考综合改革稳步实施。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

积极应对高考综合改革,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协调推进机制,真正落到实处。下一步,我们将突出重点,加强考试机构能力建设,改善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做好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确保高考综合改革顺利进行。(记者金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