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是怎么形成的?
根据现有的研究,我们认识到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暖导致冰川消融。并且大量的水流入海洋,使得海平面上升,海水开始入侵陆地。胶东半岛三面环海。大约6000年前海侵达到顶峰时,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的海平面高4米左右。它进入土地的范围随具体地形而变化。胶东半岛西北岸海拔低,地势平坦,海侵时海岸线深入陆地约35公里。而胶东半岛其他沿海地区是大理石和花岗岩的基岩区,地形起伏明显,海侵时海水不可能超过海拔5米以上的等高线,所以入陆范围有限。在沟壑谷地貌中,海水可进入陆地最深处达10公里以上,而在一般基岩海岸约为2公里。大约4500年前,海水开始退去,3000年以来,海平面在现代海平面上下略有波动(4)。从海岸类型来看,胶东半岛南岸多为沙坝-泻湖型和港湾型,部分海湾甚至两侧面对小半岛或岬角。湾顶分叉深入大陆,呈浅湾溺谷状,底质混有沉积物。胶东半岛北岸的地质基础主要是大理岩和花岗岩的基岩,处于迎风面,因此形成了宽阔的沙质海岸。但部分为开口较大的海湾,海湾被岬角或小半岛保护,所以物源疲惫,常受波浪冲击,继续保持基岩海岸的特征(5)。可见南北两岸的地质地貌条件差异较大。从孢粉分析来看,胶东半岛南北两侧的气候和植被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5000年前气候温暖湿润,有一些南方树种现在生活在长江、淮河及其以南,喜欢温暖湿润。比如南岸发现了鳞毛蕨属,北岸发现了漆树和榉树。从5000年前开始,南北两岸的植被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先是南北两岸出现了针阔混交林,然后草本和灌木花粉增多。主要特点以蒿属和藜科为主,为盐生植物。这标志着当时的气候出现了明显的转折,趋于温和、略干。除了以上的相似之处,两岸的气候和植被也有一些不同。例如,南岸的温度略高于北岸,其植被更具有淮河以南地区的特征(6)。上述海侵和海退的变化与气候和植被在时间上的变化差别不大,证明当时存在着全方位的环境变化。此外,胶东半岛南北两岸的地质结构和地貌各具特色。对比下面描述的人类活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自然环境背景为当时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新的舞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人类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