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上的古代时期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人类已有300万年的历史。

第一,植物药的发现和使用

神农尝百草的传奇故事导致了医学的产生,流传已久的《淮南子修武训》:...尝遍了百草的滋味,水泉的酸甜苦辣让百姓知难而退。这时,他们一天之内遇到了七十种毒药。”皇甫谧《帝王世纪》:“傅仪氏...选择了书法来代替绑绳的政治,画八卦来沟通神灵的德行,来类比万物的感受,于是六气六府六脏,五阴一阳,水火的盛衰都可以类比,万物的道理都可以类比。黄艳做了九针,因为他尝了上百种草药才保住了性命。”又曰:“(黄)帝令其伯尝草木,经、本草、素问之书皆咸。”“炎黄九针,因斯尝百草”,从而肯定了炎帝神农在药物原始发现上的贡献。这种说法是学术界的普遍看法,比如《世本》中有“神农与医助民”;《通鉴史》有如下文字:“人有疾病,药石不明。炎帝始尝草木之养,一日尝七十毒,化为方子,以治人之病,医道建立”;金干宝《搜姬神》有:“神农一鞭抽打百草,自知是毒寒气味之主”;《史记·黄三列传补遗》也说“神农以鞭抽打植物,只有尝过草药才有药”。

第二,动物药物的发现和使用

动物医学的发现与人类的狩猎和畜牧活动密切相关。在火发明之前,我们只能吃它的肉,喝它的血;随着用火特别是人工火的发明,许多动物肉类成为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使人们更多地接触到动物的肉、脂肪、内脏、骨骼和骨髓,从而促进了人们对各种动物的营养和毒副作用的认识,并为了解其药用效果进一步积累了不断的经验。

夏、商、西周

甲骨文中包含了大量的象形文字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从人物的造型可以看出商代人对人体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一,喜欢一个人的侧头造型;耳朵,象耳的轮廓;眼睛,像人的眼睛;鼻子,像人的鼻子;口,口腔的象形文字;舌头,像舌头从嘴里伸出来;牙齿,像从嘴里露出来的牙齿;项,由颈部后面的指示器指示;手,像手的侧面形状。肱,在甲骨文中,是加在肱骨上的指示器。身材性格给人的胸腹增加指标。臀部,给人的臀部加上指示符号。脚字就像脚的形状。膝盖,给人的膝关节加一个指标。脚趾像脚趾。眉毛就像眼睛上的眉毛。腋字就是给人的腋窝加上指示符号,等等。商周时期,人们对人体的认识主要是以直观的外在形式,从表及里认识到内脏的某些结构与整个人体及其生理活动有关,这反映了商周时期对解剖生理认识的深化。

春秋战国时期

第一,丰富的本草知识

1.出土医书中的药物

五十二病方

(1)药物尽在阜阳汉简:

这本书破损严重,据认识的人统计,里面有70多种毒品。其中,玉、木、兽、虫、鱼、果、米、菜等等。《万物》中的记载都很原始,比如“鱼与黄土有痔疮”“姜叶使人忍寒”,都是比较原始的用法。

(2)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因破损较多,难以得知方子总数。据帛书整理组统计,所列药物有247种。其中矿物药21种,草本药51种,植物药10种,木药29种,果药5种,人药9种,兽药23种,鱼药3种,虫药16种,器物30种,统称为类药。此外,在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随葬品中,还发现了许多香炉或熏炉,如毛香、高良姜、生姜、肉桂、蒽(回)、本、花椒、辛夷、藁本、、佩兰等。从《万物》和《五十二病方》来看,说明战国时期发现了许多药物,对药物的性味功能有了初步的认识。《万物》是一本主要记录药物知识的专书,但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单作用药物,内容简单明了。虽然《五十二病方》是一部临床治疗方剂,但它所包含的药物数量之多前所未有,仅次于后世的专著《神农本草经》。这本书里描述的每一种药物都有多种治疗作用,比什么都进步了一大步。

2.《山海经》、《石绿春秋》等书中对药物的探讨。

(1)《山海经》:是战国时期写的地理著作。在描述山川及其物产时,还记载了各地出产的100多种药物。其中,大概有:比食物更厉害,不傻的补药;适合孩子吃的生育药;无文字服用的无子女避孕药;美容的美容药:吃了没有流行病;饮食方面无重大疾病;能预防流行病的抗流行病药物;能致人死亡的有毒药物;能抵御各种毒物,能解药(治)毒;可以杀死昆虫的杀虫剂;不眠之食、不眠之食等兴奋剂。此外,这一时期撰写的非医学专著,如《管子》、《离骚》、《吕氏春秋》、《礼记》、《尔雅》等。,还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许多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

二、方剂学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用药知识的积累,单方的使用逐渐向复方的使用转变,不断探索方剂学的原理和理论,方剂学萌芽。阜阳汉简《万物》记载了一些复方。比如“羊、龟为多行之人所用”,认为龟、羊合用更能强身健体,是复方的萌芽。《五十二病方》包含283个方剂,如治痈方、治痔方等。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复方数量大大增加,剂型多样,既有内服的,也有外用的,有浴、熏、擦、敷、灌。《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理论:《治珍大论》说:“主病谓之君,谓之臣,臣谓之师,非上下三品。”他还说:“君臣二,制小;你有一个部长,三个助理,五个助理,你也是体制内的;你有一个大臣,三个助手,九个助手,系统大。”《内经》不是方剂学著作,但对方剂学理论和方剂学配伍原则做了极好的归纳和总结,对后世影响很大。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的发展时期。其性能有以下主要特点:

1,辨证治疗思想的建立。先秦时期就出现了辨证施治的思想。秦汉时期,经过无数医家的努力,特别是在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形成了一套理论与方法、方药相结合的体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规范。确立了四诊八纲、脏腑经络、三因八法等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

2.一份病历出现了。《春雨易》在继承前人学术经验的基础上,记载了患者的姓名、身份、籍贯、性别、病名、病因、脉象、诊断、治疗(处方、针灸、漱口、逃药等)。),预防等。,体现了早期病历的学术风格,为后世医生书写病历树立了榜样。

3.临床医学的杰出进展。华佗创用麻飞散做手术。虽然它的处方和操作技术已经失传,但它在学术思想上启发了外科医生。张仲景《外感热病杂病论》在辨证论治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

4.建立药物处方制度。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对历代本草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是东汉以前医学学术经验的集大成。《伤寒论》中的方剂和方剂理论被认为是许多方剂的祖先。(1)面对不断的战争、社会动荡和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人民和许多医生有更多的机会实践大量的伤病治疗,从而使临床医学迅速发展,丰富了各学科的临床经验。据记载,这一时期出版的医方书籍近200种,在内科、外科、骨科、妇科和儿科以及各种急症治疗方面都有很大进步。

(2)诊断学和针灸学基础理论和实践的规范化,在总结和整理前代成果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魏晋时期王进束河的《脉经》和皇甫谧的《针灸A-B经》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药理学取得了突出的进步。这一时期的本草著作有70多种。影响最大的是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笔记》。他深入梳理了前代本草的成就,总结了经典之后几百年的新经验,并参考名医的《别录》和我的研究经验写成了这本书。不仅药物的品种成倍增加,而且对药物的限制、度量衡、剂型等都有严格的控制。《雷公炮制论》是我国最早的药物炮制专著。

(4)在玄学的影响下,奉石之风盛行,炼丹术发展迅速,不仅引发了许多新的疾病,而且促进了药物学的发展,这是这一时期医学的又一显著特点。

隋唐五代

1.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医学文化丰富多彩,医学思想活跃,内外交流频繁,空前繁荣。打破了以往只凭本地或医学个人经验从事医学实践和写作活动的局面。

二是医学科学和疾病防治的研究趋于深入细致,在更深层次上提高了对每种疾病、每种症状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的认识,治疗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设置医学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并注重医学学术和预防知识的规范和普及,培养医学接班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到了唐代,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还吸收了外国留学生,大大促进了医学整体水平的提高。到了唐代,《广季芳》和《利广方》相继编撰颁布,对普及医学知识,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四,国家的统一,中外交通的发达,民族文化的融合,如唐代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带来了大量的医学书籍和药物,对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外医学交流也有所发展。如印度医学对唐代医学著作的影响比较明显,日本、韩国留学生来华和中国医学对日本、韩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辽夏金元时期

学术争鸣与创新:金元时期,战乱频仍,人民经历长期战乱,生活极其痛苦,瘟疫流行。过去对病因病机的解释,流行的经方、局方等医方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当时一些医家有“古方治不了今病”的想法。刘、张、、、、王、朱震亨等医学家相继崛起。他们从实践出发对医学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阐述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建立了各自的理论学说,形成了以刘为代表的河间学派和以张为代表的沂水学派,并展开了学术论争。在医学理论和医术上,他们勇于创新,各成一家,一直延续到明清,开辟了中医发展的新局面。

清朝前中期

清代前中期医学的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经过长期的历史检验和积累,中医的传统理论和实践已经达到完善和成熟。无论是整体的理论论述,还是临床分支的实际诊疗方法,都有完整的体系,疗效在当时也是出类拔萃的,略好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温病学派形成,在治疗传染性发热、降低死亡率和预防感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大力推行人痘疫苗预防天花,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辉煌的一页。解剖学的创新趋势也说明中医正在努力寻找新的突破口。但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浓厚的尊经氛围,使得这一时期的医学停滞在现有的“尽善尽美”中,无法真正全方位突破。西医传入的势头在清初后不久就衰落了,新鲜的知识和观念没有机会进入中医社会。这种影响直到清末才真正到来。中医正在寻找多途径发展,但时机尚未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