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死在哪里?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临死前下令72疑冢,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但这不是史实。从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没有疑葬,只是主张从简葬。没想到,这个“简单”的葬礼,却给历史增加了许多复杂性。最近出土了可以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和石刻。曹操墓的确切位置虽然无法确定,但其大致范围基本可以确定,即在河北磁县石村营乡中南部,吴江城乡西部或河南安阳县安丰乡。专家认为,经过考古发掘,曹操墓之谜终于可以解开了。

解开永恒的谜团

邺城遗址,曹操葬于邺城西。

铜雀台遗址是曹操曾要求后人参观其陵墓的唯一遗址。

据《三国演义》记载,曹操临死前下令72疑冢,使后人不知道他的墓址。这不是史实,但七十二疑冢之说并非罗贯中所创,曹操墓的位置自宋代以来一直是个谜。

最近,一些文物和文史工作者为寻找曹操墓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出土了能证明曹操墓位置的石碑和石刻。曹操墓的确切位置虽然无法确定,但其大致范围已基本确定,即在河北磁县石村营乡中南部,在河南安阳县吴江城乡或安丰乡西部,两地虽为两省,但隔漳河相邻。专家认为,经过考古发掘,曹操墓之谜终于可以解开了。

从现有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曹操并没有秘葬,更没有疑葬,只是主张从简葬。没想到,这个“简单”的葬礼,却给历史增加了许多复杂性。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公元220年曹操死于洛阳,灵柩运至邺城,葬于邺城西部西门豹庙以西的山头。没有民用墓,没有金玉陪葬品,也没有修建高大坚固的纪念馆。数百年后,这座简单的曹操墓湮没在历史中。宋朝以后,曹操被视为奸臣,不为人知的墓址也证明了他的奸诈。七十二疑冢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流传甚广,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邺城曾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曹操墓引起了当地一些文物、文史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据《邓之诚顾东笔记全集》记载,一座古墓是磁县农民崔老荣于1922年发现的。其石刻被描述为曹操,石刻由郡部保存。邯郸的考古学家对这一线索进行了专门的核实,没有发现可靠的依据。

临漳县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王辅生说:“在叶城的民间传说中,曹操墓有四个版本。一是邺城西(今河北磁县)疑似墓葬72座;第二,在漳河河底设置了一条秘密隧道。三、许昌城外;第四,三个平台下,如邺城铜雀台,民间有个说法:漳河水,冲到三个平台,塌下三口红棺材暴露曹操。经过调查,这些传说没有多少依据。所谓邺城以西七十二疑冢,一般都位于曹操自己安排的墓葬方向,但真正的墓主人是北朝皇室贵族和王侯,考古发现了大量北朝文物。这些墓不是72座,而是100多座。北朝墓葬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以说与曹操无关。至于后面的说法,明显与史实不符,也没有考古发现的证据。虽然很多文史领域的专家学者并不相信七十二疑冢之类的传说,但由于曹操墓已千余年无人知晓,河流、区划等地理因素变化较大,对曹操墓的具体位置看法不一,认为存在于河南临漳、磁县、安阳等地。”

邯郸市历史学会会长刘新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曹操墓的研究。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文献考证和多次实地考察,认为曹操墓可能在磁县石村营乡中南部,吴江城乡以西,约5平方公里。他的主要依据包括:曹操生前对自己的坟墓位置有明确的安排,《遗令》上说要葬在叶芝西山,靠近西门豹庙,这里的位置与之相符;《遗令》中还说后人要“不时登铜雀台,望西陵墓场”。经过实地考察,这个区域处于从铜雀台区域看的最佳位置。这里地势高,漳河不能灌溉,土质差。到目前为止,这里的许多土地仍然难以耕种,这符合曹操最后的命令中“古埋者必须生活在不毛之地”的要求。《三国志》、《晋书》等正史中都有曹操葬于此地的相关记载。根据古代的选址风水理论,这一带也适合修建帝王陵墓。他还认为无极、西曹庄、朝关、东舱、西舱等地方地名也与守墓祭祀有关。

曹操在邺城修建了建筑遗址。

近日,临漳县文物保护所征集到建武六年(公元340年)乐珠石刻,刻有西门豹博士像、西门豹祠堂重建时间、面积、官方参与人员等。在曹操的遗令和终令中,说要葬在西门豹庙附近,西门豹庙成为曹操墓最重要的参照物。王辅生说:“曹魏时期西门豹庙的资料还没有找到。这块石雕是国内唯一反映西门豹庙情况的实物。虽然不是曹魏时期的西门豹庙介绍,但距离曹操去世也不过120年。其中提到的西门豹庙的地基,应该是曹魏时期的西门豹庙旧址。这块石雕是20多年前在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出土的。被在当地打工的村民运回林张村,安置在林张村。只是收藏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据推断,西门豹庙的位置应该在石刻出土的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而与西门豹庙相似的曹操墓也应该在安丰乡。”

河南安阳市文物部门还在安丰乡出土了后赵十一年墓志,记载葬于曹操墓西北角,这也说明曹操墓可能位于河南安丰乡。刘新昌研究了陆谦的墓志铭,认为陆谦墓志铭所反映的曹操墓的位置,和他所判断的曹操墓的位置,即磁县石村营乡的中南部和吴江城乡的西部,隔着一条漳河,属于一个方向。以漳河为界,十村营乡和吴江城乡可视为北区,安丰乡总体上属于南区。他认为曹操主张“臣列有功者,当随守陵。”从这一带的情况来看,南方很难安葬大臣,肥沃的土壤也不符合曹操葬在不毛之地的要求。从各种情况来看曹操墓葬在北方的可能性较大,南北方都可以进行考古发掘。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曹操墓之谜是可以解开的。

见证历史的“重量”

曹操建的邺城唯一一座金凤台,重建后幸存。

一个简单的葬礼被认为是一个昂贵的骗局;移风易俗的改革成了一个奸诈的证明。但史料终究没有被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淹没。曹操墓千年的经历,展现了历史事实的无奈与坚韧,见证了历史真相在人类言论、道德、时代压力下的“轻”与“重”。

曹操墓并不神秘。相比很多皇帝在死前就开始建墓,曹操对自己的墓地并没有特别重视,但还是能找到明确的“说法”。《三国志·武帝纪》中有曹操死前一年多写的最后一道命令,说“古葬必居不毛之地。”按规矩,西门豹庙西边原名叫守陵,因其高,不能封或树。他主张葬在不毛之地,把自己的墓址选在西门豹庙以西的山头,不筑土堆,不植树,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葬礼。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遗令》中,更是明确“葬于叶芝西岗,靠近西门豹庙,无藏珍宝。”他应该穿上平常的衣服,不要埋上珠宝。他还要求葬礼从简,不要有墓祭。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曹操对自己陵墓的安排是认真执行的。他的儿子曹丕的《策文》和曹植的《讣告》都记述了丧事和丧事,不仅说明葬在邺城西,还写曹操死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晋代学者陆机和陆云的《吊文》等著作都介绍了曹操的葬地。在《三国志》和《晋书》中的司马懿、贾逵、夏侯尚等人的传记中,也记载了他们护送曹操的灵柩到邺城安葬。可以解释为曹操公开葬在邺城。而且,如果一定要说曹操立了一个可疑的墓,他在那么多留给后人的史料里编了一个谎,不仅生前编了,死后编了,改朝换代后的儿子、大臣、文人、史家也编了,几百年都没被发现,后来又在没有太多实际依据的情况下被指出来。这似乎很荒谬。

据有关记载,由于葬礼简朴,没有修建高大坚固的纪念馆。几年后,陵墓上的纪念堂被毁。因为“殿宇尽毁”,曹丕下诏“车马归厩,衣藏于府,以救道德于始皇帝。”曹操墓的官方保护在他死后几年才结束,曹魏政权还在鼎盛时期,理由是“节俭”。由于没有随墓随葬的金玉之物,又不被盗墓贼重视,又没有民用墓,也没有植树,几个朝代之后,曹操墓的位置就不为人知了。据史料记载,唐代曹操墓的位置是毫无疑问的。唐太宗李世民参观了曹操墓,并写了一篇文章作为祭品。但自北宋以来,虽然史书中记载了曹操墓的位置,但实际地理环境中却无人知晓其真实位置。

金凤凰台上,平房上的匾额是曹操的诗《人间归心》与其塑像。

金凤台,牌匾上的题字写着“吴伟·熊峰”。

同样是从北宋开始,由于种种原因,曹操奸雄的形象开始成型,不为人知的墓址成为他奸雄的证明。邺城以西有北朝墓葬,相传为七十二疑曹墓,从口头传说逐渐进入诗词。《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夸大传说,成为曹操“传令在张德府吴江城外设立七十二疑冢,不让后人知道我的葬地,怕被发现。”传说成了“遗风”,说明曹操只要活着就会出轨,夸大了他奸诈之人的形象。蒲松龄还在《聊斋志异》中收录了一座曹操墓,并把地点从邺城扩大到许昌城,从地下扩大到水下,指出曹操墓可能在其72座疑墓之外,足见其狡猾。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更加引人注目,扑朔迷离。

然而,在宋代司马光撰写的《子同治鉴》中,仍有曹操葬于高陵的记载,元朝的胡三省甚至指出高陵在邺城之西。从《三国志》到《资治通鉴》,关于曹操的葬礼和埋葬在史记中并没有太多的疑问。但所谓三人成虎,在流行的观点面前,史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众多关于曹操墓之谜的解释中,以七十二疑冢流传最广,“依据”也最“充分”,因为曹操确实葬在这一带,那里的古墓也不少,但属于北朝的墓葬,包括北魏皇帝袁、北齐武士兰陵等。这些人历史上并不是不认识,墓地里也有碑文,应该不难查出来。

但就是这种不难澄清的谣言,千百年来流传甚广,而且越来越丰富。《三国志》等史书对于文人来说并不陌生。罗贯中写了通俗的《三国演义》,以此为基础,加入了原著没有的东西,明显是有意为之。曹操做了很多大事,在他活着的时候关于这件事众说纷纭。北宋以后,曹操开始被定位为汉奸。越回应《曹操疑墓》诗,写道:“生前欺汉,死后欺他人。”“如果你用你的智慧死去,你就会安息。你怎么会在乎秋龙?”“我不怀疑人们的怀疑。我有一个未知的君主。我若犯七十二疑,就有你的尸首陪葬。”苏轼说“曹操奸诈难”,陆游说“田心大斥曹”。读史书的文人都否定曹操,曹操成了民间广为流传的三国故事中“小人”的代表。既然如此,关于曹操的史实受到道德判断的影响也就不难理解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情况和历史记载离现实越来越远。活跃在现实生活中的是众所周知的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记者从小在磁县不远处长大,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就在这里。他知道这个传说比他知道历史上有三国还要早。前几天,他在出租车上听收音机里的歌谣《三国演义》,告诉曹操,他死前下令在吴江镇设立七十二疑冢。在时间的不断侵蚀下,历史的痕迹越来越淡。所谓“滚滚长江东流,浪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皆是笑话。”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虽然“古今多少事”会在一句玩笑话中翩翩起舞,但没有随风而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