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成都”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有什么启示?
2007年6月7日,成都获批设立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7月19日,市委书记李代表市委首次提出“全域成都”新理念,即“要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实施城乡统筹。着力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现代化都市圈,推动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现代化,努力构建现代城市和农村相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新型城市形态。”后来在《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指出:“运用‘全域成都’理念和‘三个集中’原则,着力推进区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完善城镇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区(市)县总体规划、村镇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城市综合产业体系、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城市和农村和谐相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城市新形态。”可见,“全域成都”概念是成都致力于建设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战略思路。
“全域成都”概念的基本内涵
“成都”可以从多重含义来把握:从地理上看,它是成都平原的主体部分,处于经济中心的地位;行政区划意义上是副省级行政单位,面积1.24万平方公里,人口1.654.38+0万。从城市主义的角度看,其主城区由五个相互联系的城区组成,副城区由四个相对独立的城区组成,其余为县城及其广大农村。所以成都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点。狭义的成都仅指由五个主城区连接而成的都市圈。那么,“全球成都”这个概念试图说明什么?从字面上看,这不是问题。就像踩在成都的边界上,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繁华还是萧条,富裕还是贫穷,大家都会知道这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成都,但同时大家也会明白,只有繁华的都市圈才是潜意识里的成都。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域成都”的概念会让人改变这种潜意识。从成都对未来蓝图的描述来看,有几层意思:
第一,是一种新的城乡形态,而不是过去那种割裂的城乡或者二元的社会结构。这种新的形态是城乡和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而不是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形成巨大反差的城乡关系。
第二,贯穿这一过程的核心价值取向是现代化,即现代城市和现代农村。它是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一体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城市和农村的整体推进来实现的。
第三,它的重点和立足点是把成都12400平方公里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都市圈。按照笔者的理解,“全球成都”的概念追求的是“平等成都”的境界,即人们在城市能享受到的福利,在农村也能享受到。也就是说,将以全面现代化的标准建设1.24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全域,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融入这个大都市圈,充分展示现代化的特色。虽然这个现代都市圈还是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分,但城市是现代城市,农村是现代农村。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城市和农村的区别,只是现代化的各种要素在空间排列上的区别。换句话说,“全球成都”就是“全球现代化”,现代化作为核心要素,体现为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发展。
“全球成都”概念的主要内容
“全球成都”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不断酝酿和发展的过程。2003年8月,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城镇化是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的战略任务。次年2月,市委正式作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部署。城乡一体化是“以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城市化”的简称三年来,成都市总结出以“三个集中”为核心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法,即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集中发展地区产业集中、城镇农民集中、土地规模经营集中。短短三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集中度达到60%,20个集中区发展初具规模;27万农民居住在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向城镇集中形成梯度趋势;土地规模经营互利效应日益增强,流转土地近654.38+0.6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02年的2.7倍缩小到2.6倍。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公共* * *金融阳光普照农村,社保医保实现城乡全覆盖;城乡规划一盘棋,交通、水务、城镇一体化合并,建立城乡对接的管理体制,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成都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经过充分论证,提出了到2017的目标任务。其主要指标是:产业集中度达到80%,城镇化率达到70%,土地规模经营率达到75%;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人均收入8.2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30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在实验区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成都市领导班子保持了清醒的头脑,誓将实验区打造成最大的利民惠民工程,让实验区建设成果惠及广大城乡居民。这样,“全域成都”的概念就应运而生,这就要求各级决策者在制定规划、部署工作、评价指标、权衡利弊时,要把工作的更多突破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上。不消除“短板”,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实现上述指标是不可想象的。目前,“全球成都”的概念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规划的“全域覆盖”。成都特别注重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按照国际旅游枢纽城市、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和新型工业基地的未来发展定位,规划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即“1特大城市、8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城、6000个镇”,产业布局坚持“一城一镇, 三圈六廊”,即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近郊区发展现代工业,远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然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通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区,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主要载体。
然后就是城乡交通的“全球畅通”。位于成都平原中心地带的成都,路网四通八达,但还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化特别是城乡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城际、区际、县域高速大容量交通滞后。根据“全域成都”概念形成的交通理念,成都交通应重点建设“五网”,即轨道交通网、市域快速路网、市域快速路网、中心城区快速路网和新城路网。在中心城区与外围八大城市之间,形成由轨道交通、快速路、城市免费快速路和四车道以上主干道组成的快速、大容量、多式联运的交通走廊;30个小城市和60个新城通过4车道以上的主干道与区域内的中等城市相连。一般设计时速60-100公里,多为双向六车道。13城市快速路两年内开工建设。这些硬件,再加上城乡客运管理体制软件的改革,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拉近城乡距离,进一步深化一体化。
还有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全球平衡”。成都在政府调控社会事业的范围内,下大力气尽快弥补历史遗留的“短板”,全力推进全民社会福利。截至目前,成都已建立起覆盖城乡和社会失业、救助、养老、低保的医疗保障体系。例如,在城镇,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补充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农民工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少儿医疗互助基金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补充,兼顾不同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从而使成都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的省会城市。全市已完成192个乡镇公共卫生院、1072个村卫生站、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从服务设施上确保农民“小病留在村,大病留在镇”。教育公平是社会起点公平的象征。成都努力构建城乡均衡的公共教育体系,明确要求“成都”九年义务教育延长至12年。硬件设施方面,465,438+00所农村中小学已全面标准化。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应更加注重“软件”建设,大力推动教育资源在“成都”流动,特别是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薄弱地区流动。为实现教师的区域流动,应将教师管理权限收回到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实行“无学籍管理”。教师全部由单位人员转为系统人员,统一聘任,统一管理人事工资,统一调配教师,实行“同城同酬”,千方百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全域成都”概念的应用价值
成都平原是中国西部自然条件优越、经济相对发达的先行区,为“全域成都”概念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但是城乡分割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是和全国一样,工业和农业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市民和农民之间在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反差。“全域成都”概念的提出,为成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正确的思路,对指导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是将现代都市圈的概念从过去的主城区扩展到成都12400平方公里的整个区域,从而大大提高了城乡规划的质量。“全域成都”概念要求实行城乡无差别政策,在编制各类规划时实现城乡全覆盖,在检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成就时实行城乡无差别标准。但要努力弥补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巨大差异。为了便于分类指导,使公共财政更好地向相对薄弱的地方倾斜,成都将所辖各区(市)县划分为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三个圈层。这是为了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同时在市场力量不够充分的地方,会得到政府强有力的调控支持。此外,成都大力支持打破区(市)县之间的行政区划,依托产业链或城市交通干线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全域范围内的功能分区,为未来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城市管理体系奠定基础。
二是将成都城市化发展定位为新的城乡形态,着力为成都市场要素无障碍流动创造条件。统筹城乡发展,需要突破城乡分割的牢笼,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设立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是要充分利用先行先试的力量,为全国探索普遍经验。如何让土地、人才、资本等关键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是一个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展示实验区的真正意义和魅力,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突破重重障碍。“全域成都”概念作为思考城乡关系的积极思考成果,将为解决这一难题,进而制定一系列全新的城乡发展繁荣政策措施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是促使政府调控资源向“全域成都”低水平倾斜,全面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可持续力。向成都地区全体居民平等提供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是“全域成都”的重要内容。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很多,只有政府才能担负起尽快弥补历史欠账的责任。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医疗、义务教育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让社会发展的成果全民共享,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义之一,绝不能重蹈以牺牲农村衰落来换取城市繁荣的老路。
总之,“全域成都”的概念是一个很好的命题,是成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自身市场条件形成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全局”思维聚焦城乡总体规划的范围是很有创意的,可以包含非常丰富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各地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