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审计工作由手工审计向计算机审计转变。计算机审计软件作为一种辅助审计工具,诞生于早期,仅仅是为了检查会计有无差错,财务有无弊端。它提供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基本功能,为审计现场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计算机支持。这个阶段属于审计软件的初级阶段——“财务收支操作软件包时代”。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的职能早已超出了审计的范围,涉及到对经济、效率和效益等一切工作的审计。这就要求配套的审计信息产品不再局限于财务收支的审计,而应扩展到各种业务数据的审计。安然和世通财务造假案爆发后,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OX)。“审计”已经受到政府、企业和行政机关的高度重视,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信息系统治理和安全风险控制不可或缺的关键手段。我国国资委、银监会等行业主管部门也相继发布了内部审计管理要求,大大加快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从65438到0990,山西省审计局开发了第一套审计软件——“工业企业财务收支审计软件”通过了国家审计署的鉴定。

从65438到0998,审计署提出了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审计署开始筹划国家审计信息化工程。

2000年,鼎信诺、等本土软件厂商相继推出鼎信诺V1.6、世一软件等实用初级审计工具。

2001,审计署要求各审计机关启动审计信息系统现代化初步建设。2002年7月28日,国家计委批准审计署申请开工建设,并下达2002年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5000万元,专项用于审计信息系统一期工程。

2004年,加拿大CaseWare IDEA有限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一系列审计信息产品。与此同时,ACL、Wolters Kluwer等欧美一流的审计信息产品提供商已进入中国。

2011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战略全面启动。

至此,我国进入全面审计信息化时代,审计信息化建设涵盖国家、行业、企业组织、审计人员等不同维度,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安全审计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