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的历史

上海历史

上海的西部在6000年前成为陆地。

城市土地形成发生在10世纪上半叶。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设立会稽郡,苏州为其治所。

会稽县辖缪县、尤泉县、海盐县。

苗县包括嘉定、上海两县,青浦、松江两县及部分市区。

在今天的嘉定县还有一个以苗命名的苗镇。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从咸阳经湖北、湖南到江苏、上海的宽驰道。

据史料记载,赤道宽50步,每3尺栽一棵树。

驰道经过今松江西北,“过青浦古塘桥,西接吴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领丞相李斯、幼子胡亥等一批武将巡游南方。他们曾经经过松江西部、青浦南部的衡山、小昆山、三岔一带,看到当地物产丰富,人来人往,人们划着船,在水上交易。

这说明上海当时还没有形成一个城市。

到了金代,上海主要靠渔盐收益,经济相当发达。

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原海盐县分为青浦县和钱景县。

唐代昆山南疆、嘉兴东疆、海盐北疆均设建华亭县,郡址设在松江县。天宝五年(746),青浦东北吴淞江南岸设立青龙镇,直属华亭县。

青龙镇原是三国时期吴建造和停泊战船的地方。

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港。海运船只不仅可以到达沿海和内河城镇,还可以直达日本和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为秀洲(州属今嘉兴)。

此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成为重要的盐场,“人口众多,海船跳动”,商业日益发达。

宋宣和元年(1119),随着松江水道的再次疏浚,青龙镇有了更大的发展。

据宋代诗人梅在《青龙》杂志上记载,青龙镇有22座桥,36个广场,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庙,烟火万千”,素有“小杭州”之称。

青龙镇虽然如此繁华,但作为华亭出海口的上海,却还是一个荒凉的渔村。

后来,由于吴淞江下游淤积较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逐渐失去了长江口良港的地位,日渐萧条,无人问津。

宋熙宁年间(l068-l077),贸易中心移至华亭东北,形成居民区,渔村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小镇。

南宋咸淳三年(1267),镇政府在此正式成立,镇驻。

因为地处上海浦西西侧,所以被称为“上海小镇”。

元代至元十四年(l277),在上海镇设立了城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清远、澉浦并称为中国七大城舶司。

本部城博斯衙门就设在后来的上海郡部,也就是今天小东门方浜南路光启路。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正式设立“上海郡”,这是上海建设的开始。

到了明朝,上海有了许多商店和餐馆。此时,上海已成为著名的“东南城市”。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划再次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

l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上海县东临川沙,南接南汇,西接青浦,北接宝山。

县城有63条街巷,店铺众多,羽毛鲜嫩,地域辽阔,被称为“东南之城”。

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清* * *命令投降派应、伊犁布与英国全权代表蒲丁茶签订《南京条约》。

条约第三款规定:“自即日起,大皇帝(清朝道光)允许英国人民与家人在清朝沿海的广、福、厦、甬、沪等五个港口居住,贸易不设障碍。”接着,英国以“整理善后”为借口,于1843年10月8日与清朝签订了《虎门条约》。

条约第九条规定:“一万年和约(指《南京条约》)规定,允许英国人带家属到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港口居住...然而,中国地方官员和英国管家必须就当地人打算住在哪里、使用什么房屋和基地达成一致。”同年,L65438年10月8日,英国第一任驻上海领事巴弗尔走马上任。

根据虎门条约,他要求上海道长木久划出一块土地作为英国侨民专用的“居所”。

宫木久以为中外分家可以避免“纷争”,默许了巴富尔的请求。

据此,Baffour于6月14日11发布公告,宣布上海于6月17日正式开园,1843。

上海被迫开埠一百多年后,帝国主义列强相继侵略上海,竞相在上海设立租界。

先是英国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是美国和法国分别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来,英美租界被统称为“公共租界”。

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成了外国侵略者的“冒险家的天堂”。

19l9年五四运动中,上海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了全市* * * *和罢工斗争,表现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7月,中国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 65438+10月冯军进入上海,随后北京将上海改为松湖市。

3月29日,1927,上海临时特别市成立。

7月1930,上海特别市更名为上海。

5月28日,1949,上海人民成立。

上海位于长江以南。所以上海的民风和江南其他地方有很多相似之处。

开埠后,上海逐渐成为江海连接天津、人口密集、中外文化交融、地方杂居的城市,为原有的风俗增添了新的内容;上海海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