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诗歌和散文的成就

第三章是先秦叙事散文。

第一节是散文的萌芽

1.殷墟甲骨文可以说是先秦散文的萌芽,它用动物的骨骼在龟甲上简要地记录了殷商时期的卜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词记注文字,也是书面文学的萌芽。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集。《左传》和其他引自《尚书》的语录分别称为、、尚书、,战国时总称为蜀,汉人改称《尚书》,意为“上古帝王之书”(《论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根据汉人的传说,先秦时期有65,438+000本书,其中《夏宇书》20本,《尚书》40本,《周树》40本,每本书都有一个由孔子整理的有序书名。《史记·孔子世家》也谈到了孔子对该书的修改。但现代学者大多认为《尚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就残缺不全了。今书序引自《史记》,约出自战国儒生之手。汉初《尚书》有二十九篇,由秦大夫传世,汉代隶书抄录,称为《尚书》。西汉初年,相传鲁公王拆除了孔子旧居的一段城墙,发现了另一部史书,是用秦以前六国时期的字体书写的,所以称为古书,比现代的史书多了16。孔安国看完后,赠送给皇室。因为没有列为学者,《中国古代文学史》未能出版。东晋元初,史曾献上《古书》和《孔安国传》伪本。这部古文史比这部多25篇,从这部多分出5篇。当时这段文字中的《秦时》失传,于是伪古文结合了这一段58条。唐太宗在位时,孔英达撰写了《尚书正义》,这是一部古今文字真伪混杂的著作。南宋朱后,其真伪有所怀疑。明代梅李著《尚书》考证,清代颜若渠著《尚书疏证》等。,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才证明是伪造的。

《尚书》记载的是虞、夏、商、周时期的文献,如典、墨、训、专利、誓、命等。其中,一些禹、夏、商时期的文献是根据传闻写成的,并不可靠。自汉代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哲学的经典。它不仅是帝王的教科书,也是贵族子弟和士大夫必须遵循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经、八类、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流传下来,《汉授艺术》和《文学》的记载已经消失。先秦散文应该从《尚书》开始。书中的文章在结构上逐渐完备,有了一定的层次,在生活的设计上也注意到了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繁荣,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诏令、诏令、成文章都明显受到它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在论及赵策、钱乙、张彪、齐琦、辩论和秘书的风格时,也追溯到了《尚书》。《尚书》中有些篇章具有一定的文采和情态。比如盘庚(3篇)就是盘庚动员臣民移阴的座右铭。其语气坚定果断,可见潘庚的眼光。比喻:用“烈火在原地烧,不能上你”的比喻来煽动群众“浮话”,用“坐了船就富了臭了”的比喻来坐看国家衰落,更形象。在语言方面,《尚书》被后人认为是“歪歪扭扭”(韩愈《学解》),在古代很难读懂,但其实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吸取了一些教训。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包括唐代孔的《尚书正义》、宋代蔡慎的《藏书传》和清代的《尚书今文注》。宋代浙东道茶盐司印《尚书正义》二十卷,现藏北京图书馆。挚友曾允干的《尚书正读》和牟婷的《文同尚书》也可供我们参考。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出现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是由鲁国史家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它主要记载了鲁的历史事件,同时也涵盖了周王室和其他诸侯。孟子和司马迁都说是孔子写的,但《左公二年》记载晋国韩大夫聘鲁,“书读太师,见伊象、鲁春秋”。这里的《吕春秋》应该就是今天的《春秋》原著。这一年是公元前540年,孔子才十几岁。也许孔子对《春秋》进行了删改,《春秋》的原作者可能是鲁之后的一位史家。属于纪事报。

《春秋》的主要内容是记录从鲁寅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65438+公元前0年)发生在鲁国、王朝和其他诸侯之间的重大事件,包括重要的国家节日、联盟会议、君主继承和葬礼、诸侯之间的交流和互访,以及大量关于军事行动的记录。

《春秋》编年史基本上是以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人发生了什么事的格式来写的。记录是概述的,但它是清楚和简明的。如殷公元:“夏五月,郑伯可在燕。”按自然事件顺序叙述,全书约16500字。

春秋笔法:由于孔子与《春秋》关系密切,一般认为《春秋》采善拒恶(《史记·太史公列传》)表明了孔子的政治观点,即反对兼并诸侯、篡权犯罪。其实,这也是鲁史学家的思想主张。孔子不可能把《春秋》所有的注释都修改一遍。他只是觉得:“我要承载空洞的文字,不如以深刻清晰的方式去看。”(同上)这种“见而行之”或“言而有信”的写法,就是春秋笔法。朱:“直书,善恶。”(朱彝尊《景宜考》引朱)

第二节《左传》

一、《左传》的作者

《左传》作者众说纷纭,最靠谱的是鲁的左丘明。孔安国注《论语》曰:“左丘明,鲁太师也。”鲁国的历史学家很可能在后半生遭遇某种不幸,于是双目失明,成了历史学家。司马迁《太史公序》说:“左丘是瞎子,有官话。”刘告诉别录:“左丘明教过曾参。”(孔英达《杜预春秋序》曾宣称沈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子,据此左丘明应是孔子的晚辈。但孔子对左丘明十分敬重,视其为志同道合之人。《论语·公冶长》:“妙言,妙言,足敬,左丘明耻,丘也耻;若藏怨与人交朋友,左丘明耻,秋耻。”这是左丘明写《左氏春秋》成功的主观条件。另外,左丘明具备写史书的客观条件。他的国家鲁,原是周公之子伯钦的封地,素有礼乐之乡之称,周朝文献保存较为完好。杜金预言,他“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他必须广泛地记住它,并准备它。”为了开阔自己的知识面,他随孔子去东周看相关史料。回到山东后,他以孔子修订的《春秋》为纲,仿照其体例,撰写了《左氏春秋》这部精心准备的史书。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班固认为《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亮传》一样,都是为了解释《春秋》而写的,所以称《左氏春秋左传》,即所谓的《春秋三传》。《公羊传》和《谷亮传》以问答的形式一层一层地解释经文的“微妙含义”。虽然用词精挑细选,表达方式精心排演,但由于只强调训诂,从未被历史学家和文学研究者所重视。

关于《左氏春秋》是否为一部经学著作,历来众说纷纭。我们认为,《左氏春秋》不是一部训诂著作,而是一部自成体系的史学著作。原因是:

1,如果是解读经典,那肯定是处处结合。经典里没有的,不能随意添加。但《左传》既有经典,又有经典。比如《文公十八年》中,经书有九件事,其中两件是《秦伯驾崩传》和《纪父如齐》中没有的。《列传》中记载了八件事,其中两件是“齐龚毅报复父子”和“宋文公袭武氏”,这两件事是经文中没有的。可见《左氏春秋》自有其内容。

2.《春秋》中的记载是以鲁为基础的。《左氏春秋》虽称鲁为“我”,但最多的是晋、楚,其次是鲁,齐、郑、宋、魏、秦等国也有自己的记载。可见《春秋》主要是以鲁的《春秋》为蓝本,而《左氏春秋》则是参考了晋的《程》和楚的《浑》。同时借鉴了古代和当时的各种历史记载和传说,通过删繁就简的方式进行编纂。它有自己的编译原则。

3.《春秋》不到17000字,记载仅限于春秋242年的历史事件。《左氏春秋》65,438+080,273字,经常通过对话展示很多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保存了那个历史时期的一些史料。二十七年下到鲁哀公,比春秋下限多了13年。有自己的写作风格。

4.《春秋》涵盖政治军事大事,《左春秋》则扩大了记载范围,反映了整个社会。对于春秋以来的变化,左《春秋》中所透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与《春秋》有所不同。《春秋》崇尚周礼,反对“犯上作乱”;《左氏春秋》有时对《春秋》所谴责的人和事表示同情。比如鲁二年,《春秋》书说:“杀其君”,而《左氏春秋》写的是“非君”。《左氏春秋》有自己的思想立场。

左的《春秋》不是为了解经而写的,说它与《春秋》无关当然是不恰当的。可以说,没有《春秋》,就没有《左氏春秋》。左《春秋》采用《春秋》编年体例,一般以《春秋》年谱为纲,以《春秋》所列鲁君顺序来建构自己的框架。但《左氏春秋》的价值在于他在继承基础上的伟大创造。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1.作为一部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金范宁《谷亮传集序》说:“《左传》华丽而丰富”,其“华丽而丰富”的特点如下:

《左传》生动地展现了春秋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作者不仅记录了各国君主的演变,统治者的权力寻求和夺权,政治家官阶的兴衰,贵族之间的世仇和争斗,诸侯国之间的欺诈和掠夺,广阔战场上千军万马的厮杀,黑暗角落里几个人的阴谋和策划,各种矛盾,大大小小的动荡,各种变化。而且作者收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风俗、童谣。这些资料经过精心组织和整理,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的《春秋》是用各种文字和口头材料编纂而成的。按照现代编年史的标准,是杂七杂八的,说明历史科学还处于初级阶段。然而,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纷繁复杂的材料进行选择和剪裁。书中的历史,前略后详,后略比相公和召公还要详细。两人在位***63年,不到全书的三分之一,但篇幅将近全书的一半。就各国执政者而言,也各有侧重。晋国最为详细,占全书四分之一。《晋国之事》突出重点,详细记录了晋文公霸权的兴衰。在记录相对较短的国家,笔墨使用并不均衡。如郑的词约15000字,多集中在和子产。而且物业互相掌权的事实占了很大篇幅。凡是能生动反映国家治乱、兴亡、生动表现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特点的,都是“无”,否则就是“弃丘山”。《左氏春秋》有自己详细的标准,深刻、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左《春秋》不满足于《春秋》的历史笔法,对历史事件作简单的陈述。它想展现那个动荡的历史时代的全过程,以及各个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褒贬不一的“春秋笔法”,创造了一种在生动叙述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展示各种人物形象和心态,表达作者观点和立场的方法。

作者非常重视对事件的完整把握,有时会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进行集中叙述,突破了年代体的界限,使事件的叙述具有了笔记本结尾的因素。这也使得人物的刻画具有了传记的意义。

《左氏春秋》的叙事往往十分注重对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的完整描述,尤其是对战争的叙事。《左氏春秋》中的战争描写充分体现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氏春秋》记载了数百次战争,包括城濮、、太、冀、鄢陵之战。人们总是赞不绝口。战争的酝酿和起因,战前的军事和外交策略,兵马的部署,战时的激烈战斗,战局的变化,双方。如公三十二年的《齐子自告秦》,通过坚叔反对离军远攻,介绍了尧治之战前秦、郑、金的形势和动态,通过坚叔哭师的细节,预言了注定的结局。

在对战争的描写中,战争本身的过程往往写得很简单,但却是“疏而不漏,俭而不缺。”作者往往选择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进行重点描写,以展现战争的进程。这些人物在战场上的一言一行,往往被用来反映千军万马在激战中的心态和姿态。比如成功二年的《嵇之战》:

Xi·柯中箭受伤,流血窒息,他不停地打鼓,说:“我有病!”张厚说:“从一开始,箭就穿透了我的手和胳膊肘,其余的都折起来保护我。我怎么敢说坏话?”。我儿子忍受着!”他缓缓说道,“从一开始,如果有危险,我就会下车推车。你知道吗?但是孩子生病了!”张厚说,“老师的眼睛和耳朵都在我的旗帜上,我会进退。这个车是一个人的庙,可以集东西。如果带病如何战胜君主?如果你有武器,你会死;我儿子会在我死前鼓励我!“左边绑,右边绑,击鼓。马懿欲罢不能,于是借鉴。琦君被彻底打败了。

金兵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历历在目。

2.《左氏春秋》中记载的话,主要是行人的回应和医生的话,包括送往他国接受特殊待遇的话和对君主说的话。这些行人和医生,靠着非常精妙的文字,说服了对方,推销了自己的观点,委婉有力。刘知几《世通神作》:“寻左氏言令于医,答行于行人,其文笔优美,语言丰富深奥,古之曲折,今之可复。”行人言辞委婉,谦逊,慷慨激昂,彰显个性。

《左氏春秋》中的叙事语言文字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如十六年,记载晋军被楚击败,战败。作者写道:“中军和下军争的是一条船,船上的手指可以指。”可想而知,金军仓皇而逃。作者还记得,入冬后楚军的士兵都冻僵了。“王巡三军,爱抚勉励,三军皆如镣铐。”几句同情就像穿上棉衣一样温暖,比喻恰如其分。

《左氏春秋》叙事能显其高明之处,虚而实,以事为形,事愈繁,字愈纵横,声调以情为主,文风以萧为准。有时候笔法出人意料,写淫秽的东西干净,写复杂的东西简单,写紧张的东西自由。多变又有趣。刘知几《史通》:“盖叙事者,有直纪者,唯读其行者,以言知之者,以伪赞见己者,四也。”

《左春秋》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合理的虚构。作者收集的文字记载、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不过是一堆“素材”。作者的想象和虚构不仅弥补了素材中普遍缺乏的细节,还创造了一些必要的情节和人物语言。它像粘合剂一样,把所有的材料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整体。想象和虚构一直是《左传》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思维形式。如《Xi公二十四年》中,介之推与母亲的对话,纯属作者臆想虚构。想象和虚构的运用,作者对旧史料的修改和对传说、轶事的广泛吸收,使《左传》的写法更有章法,叙述文字更夸张,所以很多人从历史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批判。王充《论衡》:“这与孔子的沉默和怪力的困惑大相径庭。"范宁《谷亮传》引曰:"左之华丽富贵,其失也虚妄。"韩愈对学问的解释:《春秋》严谨,《左》浮夸。“从史学求真、留白无照的原则来看,《左传》并不是对历史事件的严格记载,但从史传文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左传》艺术创作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