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推行简化字的历史背景(原因和条件)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中国大陆政府联合数百名专家简化了数千种常用汉字的字体。当时的出发点,应该说是对中国国情的分析。中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内忧外患,国弱民穷。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而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化、建设国家,扫盲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当时简化汉字的目的是为了让几亿人尽快识字,提高使用汉字的速度,提高教育水平,方便学生在校学习。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能学习科学技术,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
有些台湾省的人第一次看到简体字大概会很惊讶。中国大陆的笔迹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尤其是对于那些离家几十年的老兵来说。当他们看到家乡变了,他们的字迹也变了。有些人讨厌看简体字,看到就叫“匪书”“匪文”。甚至有人把简化字运动和满清政府的理发相提并论,说* * *产党为了改造人民,强迫人民读简化字,其实不然。
自古以来,汉字都是用繁体字和简体字书写的。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可以找到汉字的简化形式,如“车”。后来公章楷书改了以后,越来越多的字都是两种写法。从六朝到隋唐,汉字逐渐由隶变楷。当时也许是为了审美对称,很多古文字都加了笔画,而简化字开始被称为“俗体”、“小写”、“碎字”,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但是,有时字符是简化的和复杂的。《左传》和甲骨文中都有借词。当我们要表达的东西比较抽象的时候,我们一开始不会造词,就找一个和它比较接近的词来借词。等我们以后能造词了,就有了这个抽象概念的原词。有时候后面还是无法造词,所以一个字加偏旁,去异,就和原来不一样了。有时候一个字变得比较复杂,人们觉得麻烦,就简化了,于是魏晋就有了俗字学,也就是俗字。有些字越来越简单,不容易看清原意,只好加上笔画,所以复杂了。
所以笔画越来越复杂的字,绝对不亚于笔画越来越简单的字。
繁体字和简体字在古代就有。一些人造的新词后来开始使用。比如北周时,隋文帝用外戚辅佐政府,让他做王的附庸。但他认为诸侯就是“去”的意思,所以改隋。武则天爱造词。她一生造了十多个字。其中一个“国”字,中间有个“武”字,改成了“口”,但后来她觉得自己四面楚歌,就不用了。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繁简俗异体字。公文都是繁体字,其他的字很难弄得优雅。这一时期民间文字的使用多为约定俗成的形式,直到太平天国才开始文字的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