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棉的发展历史

石棉用于纺织已经有很长时间了。石棉具有很高的耐火性、电绝缘性和隔热性,是重要的防火、绝缘和隔热材料。有近3000种石棉产品或含有石棉的产品。主要用于机械传动、制动、保温、防火、隔热、防腐、隔音、绝缘等方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汽车、化工、电气设备、建筑等制造部门。

人类对石棉的使用被证明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当时石棉被用来制作法老的裹尸布。在芬兰,旧石器时代的陶器作坊里也发现了石棉纤维。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谈到过用来装焚烧尸体骨架的耐火容器。据说查理曼大帝(742 -814)有一块石棉做的白色桌布。为了给客人一个惊喜,他在一次晚宴后把桌布扔进了火里。

在中国的周朝,石棉纤维可以用来制作织物,被火污染后洁白如新,所以被称为火环布或火蓝布。《列子》中有记载:“火洗之布,必投火中,布被火染色。出了火,必疑雪。”凯尔·波洛曾经说过一种“矿物质”被鞑靼人用来制作防火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四夷不安。中原地区的人们很长时间没有看到火和布,所以对火和布有许多疑问,包括季梁独自焚烧衣服的事实。有些人认为这很荒谬。三国时期,王肃写《圣证论》:“昔国优于十里,汉家优于。在季梁,有火洗布切玉刀,但一想是过生日,就不信了。”当时,人们怀疑《火焕布》的代表人物是魏文帝曹丕。葛洪《抱朴子论仙》说:“读书听信,穷其所欲,谓无刀削玉,无布火烧,无典论书,并以此为据而试言。在此期间,这两样东西会到达。帝叹而毁论。”干宝《搜神记》也说:“汉代西域长期呈现此布(指火布);魏初,人疑无物。文帝认为火凉而裂,没有生命的气息,于是写了《典论》,明确表示不然,智者从来不听。而明帝上书三公曰:‘古帝写典,不朽格言,刊于庙门外,国子监内,与石经合而为一,以示来世长存。’是西域使人献火布袍,所以这个理论发表,世人嘲笑。“这两个记录略有不同。前者说魏文帝的《典论》宣称无火洗布不到一年,西域来献火洗布,于是他叹了一口气后“骤毁论”;后者说,曹丕死后,其子魏明帝在国子监外和西域出版《典论》献火洗布,他下令出版否认火洗布的文字,但仍被天下人耻笑。《抱朴子内篇》和《搜姬神》不是正史,而是民间传说的汇集。虽然它们有历史阴影,但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解读。《三国志》记载西域献火献布,可视为历史事件的记载。

晋王三年二月,西域又续献火布,召将军、太尉试炼,以示丧。(《三国志·舒威·三个小皇帝》)

在法国,拿破仑皇帝对石棉很感兴趣,并鼓励在意大利进行实验。最古老的石棉矿发现于克里特岛(希腊)、塞浦路斯、希腊、印度和埃及。在18世纪,欧洲记录了20个石棉矿,其中最大的是德国的Reichenstein。在美洲大陆,宾夕法尼亚的石棉开采始于17世纪末。

1860以后,工业采矿发展起来,这不仅是意大利和英格兰纺织业的推动,也是因为南非、北美和俄罗斯发现了大量石棉矿床。

大约在1900年,全世界每年开采的石棉量约为300,000吨。自工业时代以来,石棉开采一直在不断发展,1975年开采了约500万吨石棉。从此,因吸入石棉粉尘而导致的健康风险被广泛传播,石棉的使用量逐渐减少到1998年的300万吨左右。

在2002年7月1日之前,石棉在船上广泛使用。由于其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国际海事组织以MSC.99(73)的形式通过了SOLAS 2000修正案,要求2002年7月1日及以后的所有船舶,除了在规定的高温/高压环境下使用的水密接头和衬垫、特定的叶片和高温下的绝缘装置外,不允许使用新的设备和含有石棉材料的设备。

2009年6月5日,国际海事组织(IMO)通过了关于修订SOLAS公约的MSC.282(86)号决议。进一步修订了石棉在船舶上的使用,要求从2011 1起禁止所有船舶装载含石棉的新材料。关于这一规定,中国船级社(CCS)已发布30号文(总30号文),要求审图部门按照新Reg,II-1/3-5.2进行审图和检验。

国际海事组织于2009年5月15日通过的《2009年香港国际安全与无害环境拆船公约》(以下简称《香港公约》),其中石棉被列入附录1“有害物质控制”,明确要求禁止所有船舶装载含石棉的新材料(见CCS2010第65440号通知)

就公约文本而言,不要求船级社检验产品是否含石棉,但船厂必须出具无石棉声明,该声明可延伸至产品工厂,并可由船厂要求出具相应的无石棉声明。为便于船东、船厂和船用产品制造商执行上述公约和通告的要求,更方便、可靠地选择无石棉船用产品,CCS 2011 38号通告制定了相关规定,提供船用产品自愿无石棉认可服务,并对船用产品是否含有石棉成分进行第三方符合性验证,以满足MSC.282(86)修订的SOLAS公约的要求。企业可委托相关检测部门或SGS等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无石棉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