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马迁说商鞅是千古罪人?商鞅怎么了?
1.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法家思想家无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是有智慧的,一双眼睛能“穿透”人的皮囊,进而从单纯的“人格”中发掘出人性的“共性”所以,法家思想家们真的有一套关于“控制”的东西。比如后世的韩非子就曾经指出,君主需要善用“魔势”来统治,然后呼吁民众不要欺骗君主。
而商鞅、韩非等睿智的法家思想家却以悲剧收场,甚至司马迁这样的“大家”都指责商鞅。为什么?
如果说“错”,商鞅能被称为“错”吗?他只是在某种道德评价中被评价为“无情”。商鞅的很多理论“太冷”,他只是把人性中的“利己”等规律作为“规律”。而使用“法”的人,就像这个“法”一样,并没有把人带到伦理社会的“情感”中去。所以商鞅的学说在儒家“仁义礼智”的体系中是相当“无情”的。
商鞅学说的“冷酷”和对人性的利用,比如利用人“趋利避害”的特性,提倡“重刑轻赏”,这些都促成了司马迁在后世“残暴不仁”的观点。
2.司马迁眼中的商鞅:“残暴不仁”关于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我们可以从《史记》这本书里看到他的激烈批判:
太史公说:尚军,他的才能是卑鄙的。迹其欲以帝之术尽孝,持浮说,非其质。更何况,惩罚上帝之子,欺负魏建刚,无视赵亮的话,也足以发现尚俊的一点点善良。
从这段话我们知道,在司马迁眼里,商鞅是“狠心忘恩负义”的,有点卑鄙。司马迁指出,商鞅用“王之道”游说秦孝公时,用的不是自己的才能,而是“虚荣心论”。后来凭借君主宠臣的推荐,得到重用。他一取得君主的信任,就对太子施以惩罚,欺骗子昂,不听赵亮的劝告。
也就是说,在司马迁眼里,商鞅被君主看重,不是因为“真才”,而是因为“好口才”和“人脉”。在司马迁看来,商鞅一被重用就惩罚这个,欺骗那个,所以他评价商鞅专断,“残暴无德”。
从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可以看出,司马迁更多的是“否定”商鞅的为人,说他是一个残忍、无情、忘恩负义的存在。这里不能说商鞅上升到了司马迁眼中“千古罪人”的水平。我们只能说,司马迁不喜欢杀太重功利的人,而在他眼里,商鞅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3.如何看待商鞅?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是有他的立足点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人格”,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更多的是基于“人格”。看商鞅,只能说司马迁不喜欢商鞅,觉得商鞅的行事风格太“冷”,甚至有点“狠辣”。至于司马迁认为商鞅是“千古罪人”的观点?那是一种夸张。还没到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商鞅呢?每个思想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他们的思想体系都有自己的立足点。为了获得古代哲学家思想的精华,不宜进行“善恶”的道德评价
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的善与恶,黑与白,交织在一起,错综复杂,僵化而强行割裂,很容易生出最大的恶——道德绑架。
我们要学习商鞅的思想,就要充分了解商鞅生活的时期,他提出一些意见时的“任务”是什么。简单来说,商鞅在世的时候,做过类似“变法”的事情。虽然天寒地冻,但他的“任务”是振兴秦国,这个国家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角,被其他诸侯国称为“夷地”。其实商鞅做到了。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注意,这并不是说孔子和老子不如“商鞅”,而是说这两位先贤的理论和观点并不适合当时的秦。
或许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商鞅的方法在客观情况下还是比较“有用”的。所以商鞅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才华绝对不是说说而已。
至于人格中的“善恶”?比如一百年前,丧偶妇女改嫁为“坏”,即“恶”;如今的盲寡甚至会被指责为“不爱自己”。善与恶,在某些历史时期,对于某些事情真的可以“颠倒”。
所以个人认为,我们后人轻易评价商鞅的“人品”似乎太肤浅了。
我就纳闷了,“眼见未必为实”,怎么能确定一个没见过、没亲身接触过的人是“真善美”还是“假丑”呢?有人说这太“小心”了?个人认为,在评价先贤时,我们需要这样的“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