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名人没有好好学习?
司马光从小就刻苦学习。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背课文背生词总是不如别人快。他偷偷说:“让我努力增强记忆力吧!”于是,他试着多读多背课文。
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这样一来,时间就不够用了。放学后,你得找时间学习。尤其是晚上,玩了一会儿,他就开始看书,一直读到很晚。
第二天,我要早起做早读。因为晚上熬夜,早上经常睡过头,耽误看书。“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想让妈妈叫醒他。
但是他妈妈心疼他,不希望他学习那么辛苦。有一天,司马光在后院看到一根圆木,灵机一动。他心想:“有办法!”司马光把圆木擦干净,放在床上当枕头。
他睡觉时枕头上放着一根木头。他一翻身,木头就滚了过来,把他吵醒了。这样,他就不会睡过头。有一天,我妈在床上发现了这根圆木,准备扔掉。司马光说:“母亲,不要扔掉。这是我的警用枕头。”
母亲听了他的解释后,感慨地说:“儿子,好好学习很好,但不要把自己累坏了!”司马光回答说:“妈妈,你放心,宝宝不是小傻瓜,不会累的。"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所以一直被丈夫惩罚,被同龄人嘲笑。在他的谆谆教导下,他决心改掉嗜睡的坏习惯。为了早起,他睡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
结果早上没睡醒,就尿在床上了。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做了一个警用枕头。早上翻身的时候,头掉在床板上,自然醒了。从此,他每天早起学习,坚持下来。
最后,他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作家。由于工作努力,司马光15岁的时候没有书读。长大后,他成了宋朝的大臣,并编辑了著名的编年史《子同治简》。
2.李时珍
在几十年的行医和阅读经典医学书籍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了古代草药书中的许多错误,并决定重新编写一本草药书。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李时珍着手编纂《本草纲目》。
以本草为证,查阅了800多本书。这期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开始,我多次外出求学,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等地的许多名山大川,发现了许多难题。
在编撰《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让李时珍头疼的是,由于药物的名称混杂,往往混淆了药物的形状和生长。过去的草书,虽然反复解释。
但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是照抄书本,越解释越糊涂,矛盾重重,让人无法认同。比如远志这种药,被南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称为草。
似麻黄,但色青花白,马谡以为似宋代大清,怪陶弘景根本不知远志。另一个例子是一种治疗狗脊椎的药物。有人说像杂草,有人说像杂草,有人说像花。意见很不一致。
李时珍在父亲的启发下,认识到“读万卷书”是必要的,但更需要“走万里路”。于是,他不仅“收白”而且“访四方”进行深入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本草纲目》初稿完成于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享年61。后来在10年间又修改了三次,前后算40年。
3.齐白石
齐白石画虾是通过他一生的观察,力求深刻地表现虾的身心特征。齐白石年轻时就开始画虾。40岁后临摹明清时期徐渭、李付堂等画家画的虾。
63岁时,齐白石画的虾很像,但不够“活”,就在碗里养了几只长臂虾,放在画案上。画虾的方法也随之改变,虾成为齐白石的代表性艺术符号之一。
4.贝多芬
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德国音乐家。他从小热爱音乐,虚心好学,沉浸在创作中。他说:“我的座右铭一直是:从不天天写;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昏昏欲睡,那只是为了让他醒来时更加兴奋。”
30岁就失聪了,这对音乐人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他从未停止写作。同学们现在听到的是贝多芬交响乐《命运》的片段,表达了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5.王羲之
王献之练字18大桶,王献之按照父亲的要求从基本笔画开始,苦练五年。我脸上无光,觉得自己的文字功底还远远不够完善。
他一头扎进书房,每天研究墨水,努力学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意识到,写作没有捷径,只有“勤奋”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