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历史和风俗文化

景德镇历史

景德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前已发现的古言等古文化遗址收集的实物资料证明,约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活、繁衍,过着狩猎和农耕的经济生活。

景德镇在春秋时期是楚国的东部边境。秦代有范县、九江县的记载。汉高祖第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江县改淮南州,第六年(公元前205年),张羽县属鄱阳县。汉武帝置十三州于扬州;后汉属扬州刺史部。三国统一为武帝,属扬州。金代初期属扬州,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阳江史静郡设在江州,属鄱阳郡。宋祁还是被调到了江州。梁成盛二年(公元553年),改鄱阳郡为武州。陈光达元年(公元567年),吴州改为江州。隋开帝九年(公元598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归鄱阳郡。唐改郡为州。属于江西路饶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鄱阳改新平郡,这是景德镇治镇的开始。唐开元四年(公元761年)改称新昌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浮梁县,属宋代江东道饶州。袁是江浙中书省饶州道人。贞元(公元1295)年,浮梁升为州,明初饶州道改为饶州府,浮梁府恢复为县,隶属于它。清代浮梁县,隶饶州府。1914,浮梁属于当阳路。1961年,浮梁县从老城迁至景德镇。

1949年景德镇解放,单独建城。同年5月5日,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成立,先后隶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区。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成立于5月5日,1953,先后隶属赣东北行政区和浮梁特区。1953年6月,国务院批准景德镇为江西省直辖市。1960年9月,浮梁县建制、行政区域撤销,并入市场。

景德镇历史事件

城市网2002-10-28 14: 47

新芝县新平镇

东晋初建新平镇时,新平镇是景德镇的开端。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

瓷器工业正在蓬勃发展。

五代初期,景德镇瓷业开始兴盛,人才济济,技艺新进,中国瓷都的地位开始确立。?

唐杜英道

唐颖主政陶雍正六年(1728),唐颖被分配到景德镇驻地司任陶务副司长。唐颖一到景德镇,就“潜心钻研,与工匠苦练三年”,很快掌握了制瓷各方面的知识,基本掌握了制瓷工业所生产的材料和温度的变化规律。雍正八年(1730)画陶承图,注重实物的保存和研究。他把存放在“僧明寺”的明代万历年间制作的青花龙缸搬到“游桃岭寺”,并写下了“龙缸”。雍正十三年(1735),撰写《陶成笔记》,并收集《瓷事批示稿》,序刻于石。次年,淮安被任命为陶武使兼丞相。唐颖经营瓷器多年,潜心实践,注重发挥工匠的聪明才智。历代名窑都是仿而精,世人称之为唐窑。"在这一点上,工厂窑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五月,唐颖编著了《叶涛图说》,有20幅图,对景德镇瓷业在采石、制泥、淘泥、炼灰、配釉、制匣钵、制坯、取炼青料、绘画、施釉、吹釉、制坯、入窑、烧成等方面作了描述。全文虽然只有4500字,却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重要历史文献,流传到了欧洲。唐颖还写了《道莲新语》这首诗。到乾隆八年(1743)末,他在景德镇已经15年,从管理和技术上为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白围裙”运动

“白围裙”运动嘉庆年间(1796-1820),景德镇出现了割草业,也就是现在的包装业。那时候用稻草包瓷器很耗体力,所以旧社会有个规矩:割草工吃白米饭,农历初一十五,每个凳子(五个人)一斤猪肉。嘉庆年间,老板把白米换成糙米,猪肉也取消了。为了恢复原来的规矩,以郑、为首的镇上割草工人举行了大罢工。浮梁知府逮捕了郑等十几名工人,勒令他们复工,但并没有动摇工人的抗争意志。最后因为运输船停在岸边等货,瓷商急得不得不谈判。经协商,提出复工条件:一、释放郑等人,恢复常规;第二,如果有人违反,就罚他三个晚上。法令实施后,所有割草工人都重返工作岗位。然而,管理层很快撕毁了法规,并煽动工人再次罢工。政府以维持秩序为由,连夜逮捕了郑等人。知县在县衙上放了两个火盆,火盆上煨着一顶铁帽子和一双铁靴,扬言要严刑拷打。郑见慷慨赴义,被严刑拷打致死。悲剧发生后,为了纪念这位为了公共利益宁死不屈的勇者,割草工人在工作时穿上了白色围裙,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