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是如何爆发的?历史影响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为强。”军事上,“先发制人”也是一个重要命题。早在《左传》中就有“先人有劫人之心”的说法,后人也强调“兵者重于人”,“我宁可瘦于人,无人瘦于我”,都是指在作战中要争取优势。然而,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先发制人”也是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它与“先发制人”是辩证统一的。其本质是积极防御,即以防御为手段,以反击为目的的进攻型防御,往往成为较弱一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春秋时期楚谨的城濮之战是历史上这方面的典型事例之一。
城濮之战发生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是春秋时期晋楚争夺中原霸权的第一次战略决战。在这场战争中,楚军在实力上占有优势,但由于晋军善于“削积”“削敌”,在战役指导上采取了扬长避短、后攻敌的正确方针,最终打败了狂妄的楚军,“以权称霸”,称霸中原。
春秋时期,大国争霸,东方的齐国最先崛起。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不断,导致了齐国的灭亡。此时,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趁机向黄河流域扩张势力,在水患之战中挫败了宋襄公称霸该地区的企图,将势力范围扩大到长江、淮河、黄河、汉水,控制了郑、蔡、魏、宋、鲁等众多中小国家。
就在楚国的势力迅速向北发展的同时,晋国在山西、河南北部、河北西南部也兴盛起来。公元636年,长期流亡海外的晋朝公子重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中国,即位,即晋文公。他上台后对内修政,任用贤能,发展经济,崇尚节俭,整顿军队和武功;对外高举“尊王”大旗,为国争光,逐渐有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国的发展和崛起引起了楚国的严重不安。因此,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而围绕着对宋国的控制,最终导致了这种冲突的全面激化。
公元前634年,由于鲁国与曹、魏结盟,多次被齐国攻击,向楚国求援。洪水之战后,宋国被迫屈服于楚国。这时,晋文公即位后,看到晋国日益强大,就求助于晋国。
楚国为了维持在中原的统治地位,出兵攻打齐宋,想遏制金国势力的东进南进。晋国不甘心长期局限在黄河以北,于是借此机会以救宋之名出兵中原。
公元前633年冬,楚王率领楚、郑、陈、蔡联军攻打宋国,围困了宋朝都城商丘。宋成功在危急关头派傅公孙固到晋国求援。晋国大夫先轸认为这是一个“救死扶伤,以强凌弱”的好机会,力劝晋文公出兵。
但当时曹、魏处于金、宋之间,有被敌袭的危险。此外,储君的实力很强。正面交锋没有必胜的把握。晋文公突然感到有点害怕。他害怕楚的强大战斗力。他记得齐桓公在中原待了30年,但他仍然不敢和楚人拼尽全力。宋襄公不自量力,在洪水中被楚人打了,可是自己会怎么样呢?
这种担心,在他远远地看了楚人森严的营寨之后,变得越来越强烈。一天,他听到有人在他的营地里唱道:“袁野的草很茂盛,让我们抛弃它的老地方,去寻找一个新的地方。”歌手漫不经心,但听众很感兴趣。晋文公把大臣们召集在一起,问大家这首歌预言了什么。
胡彦听出了他心中的犹豫,道:“有什么好问的?出征,打败敌人,就可以号令诸侯了。如果不能战胜敌人,就退守晋国,有山河之险,有什么好怕的!”晋文公又说:“我们欠楚王什么?”栾植说:“汉水以北很多姓姬的诸侯都被楚灭了。不能因为楚王的一点小恩小惠,就忘了这个大耻。不要犹豫,战斗!”
晋文公补充道:“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和楚王打仗。他把我打倒在地,倒在我身上吸我的脑浆。太可怕了!”胡岩说:“这是好事。你面向天空,你赢得世界;楚王面伏于地,低头谢罪。”晋文公看了看桀骜和胡岩,深吸了一口气,说:“那么,准备战争。”就这样,栾芝和胡琰及时切断了晋文公逃避战乱的念头。
胡琰又向建议先攻曹、魏,再调楚军北上救宋,更加坚定了出兵的决心。战略方针确定后,晋国的官员和大臣们立即进行战前准备,将原来的两军扩编为三军,任命了一批优秀的贵族官员为各军将领。
准备就绪后,晋文公于公元前65438年十月+公元前632年十月率军渡过黄河,攻打魏国,并很快占领了整个魏国。接着,晋军向曹发起进攻,占领了曹的首都陶丘(今定陶),并俘虏了曹的君主曹公公。
金军攻打曹魏,本意是引诱楚军北上,但楚军不为所动,依然围困着宋朝的都城商丘。于是宋派门隐去找金帮忙。这让晋文公感到左右为难:不出兵相助,宋国将无力支撑,必将灭掉楚晋,损害其称霸中原的计划;
但如果出兵相助,诱导楚军在曹魏之地作战的战略初衷就落空了,而我们自身实力有限,在远离本土的情况下很难取得与楚军的战斗胜利。因此,晋文公再次召集大臣们进行讨论。先轸仔细分析了形势,建议表面上让宋国疏远晋国,然后由宋国出面,给齐国和秦国送上一份大礼,让他们要求楚军撤走。
同时,晋国将曹魏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以加强宋国抗楚的决心。楚国本来是和曹、魏结盟的。现在看到曹魏的土地被宋占领,肯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说。齐国和秦国都接受了宋国的礼物,然后会抱怨楚国不听劝说,于是和晋国站在一起,出兵攻打楚国。
晋文公很欣赏这个计划,并立即一一实施。楚成王拒绝了齐秦的调解,齐秦见楚成王不给他们面子,非常生气,于是出兵帮助晋国。齐和秦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放弃了中立的立场,使晋楚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