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改道!
汉口的土地原本属于汉阳。明朝成化初年,大约是15世纪下半叶初(即1465-1470),汉水下游连年水患,堤防多次决口。最后在汉阳县西排沙口和果子口之间的东部决口,发生大分流,汉水由不稳定分支为稳定。也就是说,汉水在龟山以北最终形成合流河,流入长江。这一来,也把汉阳一分为二了。汉水以南成为汉阳,汉水以北为汉口。
古汉水发源于陕西省东南部,被武当山、京山、大红山阻隔制约。进入湖北省后,由东南向南注入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汉水下游因为流经云梦泽的家乡,常常消失在云梦泽庞大的水体中。由于荆江和汉水携带的泥水的影响,古云梦泽逐渐淤积成平地,汉水下游处于河湖星罗棋布的水网景观中。有一种水浇之道,多水以汉为壑,汉为沟壑。在汉水下游众多的河口中,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大流量河口。换句话说,汉水河靠近河口的河段没有长期稳定的主航道。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水文情势的变化,与其说是分流,不如说是汉水下游主航道及其河口的稳定形成。
成化年间,龟山北麓形成汉水下游河口,结束了汉水下游游荡的历史。新水口两岸疆域开阔,港内水情良好。再加上坚固的堤防,是“地利水道,善用船”的天然良港。新水口的形成,恰逢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幼小弱小的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已经开始在封建经济母体中萌发。汉水下游唯一的入海口形成于武汉市中心,这为武汉三镇,尤其是新兴的汉口镇创造了无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也给了他们崛起的良机。
在港湾和水运条件上,汉口镇远超明中叶以前的金沙洲和刘公洲。汉口地处连接长江、汉水、南水(洞庭湖水系)的枢纽,港口又宽又深,形成了武昌、汉阳附近古代港口以前无法比拟的巨大地理优势和交通潜力。汉口镇的崛起,让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武汉以汉口镇为龙头,成为三大流域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汉阳和武昌都是古城,从隋朝开始就形成了双城机制。汉水改道把汉阳一分为二,分裂出一个汉口,于是双城演变成三镇。可以说汉水分流最终确立了三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