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夏商周到现在的冶铁技术。
公元前6世纪左右,中国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块炼铁和生铁冶炼两种工艺几乎同时产生。这两种方法在我国历史上并行发展了很长时间,在不同的情况下发挥了各自的作用。
战国初期,我国创造了白口铁软化。即通过长时间加热,白口铁中的碳化铁分解为铁和石墨,大块渗碳体被消除,对提高铁的韧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战国中期以后,铁已经取代青铜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西汉在块状渗碳的基础上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其特点是增加了反复加热锻造的次数,不仅可以加工成型,还可以减少、细化、均匀夹杂物,大大提高钢的质量。“百炼成钢……”之类的成语由此而来。西汉中期又出现了钢煎,即把生铁煎成半液态、半固态,并加以搅拌,利用铁矿物或空气中的氧气进行脱碳,以达到所需的碳含量,然后反复热锻,制成钢铁制品。炒钢的发明也打破了以前生铁不能转化为熟铁的界限,使原来的两个工艺系统得以沟通,成为统一的钢铁冶炼技术体系。这是继生铁冶炼和铸造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
在汉代,钢铁工业的发展表现在许多方面。如炉型有所扩大,用石灰石作熔剂,风口也从一个发展到多个,鼓风设备从人工鼓风、动物鼓风变为水力鼓风的“水排”的创造。
从唐代到明代,古代钢铁技术得到充分发展和定型。唐宋时期,实现了农具从铸造到锻造的历史性转变。从明朝中叶到清朝末年,生铁年产量达到几十万吨。
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中国冶铁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并不逊于当时的英法等国。
参见:www.tushucheng.com/book/1546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