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的四个典故
淝水之战,又称肥水之战,发生在公元383年。前秦出兵攻金,战于淝水(安徽寿县东南)。最终,东晋只用8万军队打败了80多万的前朝秦军,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著名的例子。淝水之战,有鞭断草木皆兵,风吹瑟瑟,牙崩齿裂的生动典故,流传至今。
首先,鞭子被切断
公元357年6月,前秦主公傅盛试图除掉大将傅坚,却被傅坚杀死,他成了大秦的国王。
苻坚夺取皇位后,重用汉人王蒙,国力不断增强。在很短的时间内,东灭颜倩,南取凉州(汉中)、益州,北吞并鲜卑拓跋国,远征西域,统一北方。
遥望北方,苻坚意识到自己天下无敌,准备南下征服东晋。383年8月,苻坚率领步兵60万,骑兵27万,余(禁卫军)3万,共计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
同时,苻坚命令梓潼提督裴元略率领七万水师从巴蜀下游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前后千里,相向而行。”东西万里,水陆并进。苻坚傲慢地宣布:“我们将带着我们所有的旅,向河流投掷鞭子,阻止它的流动。”。”这就是成语“抽掉流量”的典故。
第二,一草一木都是兵
前秦先头部队在罗箭遭到金军伏击,士气低落,就连高傲的苻坚的信心也动摇了。苻坚和弟弟登上城头,看到对岸的金兵阵容训练有素,训练有素,不禁暗暗心惊。再看北面的八公山,山上的植被在北风中摇曳,疑似有无数的金兵站在周围。他们立即惊呼道:“这么多的金兵真是我们的敌人!”这就是“草木皆兵”这个典故的由来。
第三,风在颤抖
公元383年,11年,苻坚和他的弟弟苻融率领前锋一路南下,大举进逼淝水西岸,与谢玄(谢安的侄子)率领的金军隔河对峙。谢玄不能行军,就派使臣去见傅荣,用激将法对他说:“你休兵逼水,是长远之计,不是想速战速决的人所为。”如果我们动几个兵,让金兵过境,决出胜负,不是很好吗?"
苻坚一听,欣然同意,并暗中准备采取“半路杀出”的策略:让军队稍微撤退,利用晋军在河对岸,阵型混乱的情况,突然出击,一举击溃晋军。
苻坚同意了谢玄的请求,并指示秦军撤退。谢玄率领八千多骑兵乘机渡过淝水。假装向投降的朱序在的战斗后喊道:“秦军被打败了!秦冰被打败了!”撤退中的蚩兵早已士气低落,甚至信以为真,仓皇逃窜。谢玄趁机率军强攻,秦军失去控制,战局大乱,都向后逃去。
前锋的溃败引起了后续部队的恐慌,也向后溃逃,形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撤退。在战败逃跑的路上,秦军几乎被吓坏了。当他听到风声和鹤的鸣叫声时,他以为是金军的追击。赤军日夜不敢停,一个锅里,都死在山河里。福荣死在军中,福剑自己也被箭射伤,《西游记》在败军中逃命。这就是“风声鹤唳”这个典故的由来。
四。影射“断牙”
当金打败的好消息传来的时候,谢安正在家里和客人下棋。看完喜讯,他板着脸,放在一边,照常下棋。
客人知道是前线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战况如何?”
谢安慢吞吞地说:“小儿果然打败了秦人。”(“小儿有破贼!”)
客人们一听,喜出望外。众人忙辞了谢安,跑去报信。谢安把客人送回内城时,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当他跨过门槛时,他跌跌撞撞地踢着脚上所有的木屐。这就是“断牙”故事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