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国的学术创新
一是在80年代后期提出了“人类智力守恒定律”,即关于人类智力与其表现和时间关系的定律。宋定国认为,人的智力每天产生最佳效益的时间是保守的,因人而异。因此,他主张人们要善于探索和把握自己每天的最佳工作时间,以避免“过犹不及”:因为时间不够而无法达到最佳效益,或者因为盲目加班而事倍功半甚至失败。违背这一规律的“拼命”也许会创造奇迹,但也会真正“拼”出“命”,从而从反面验证了这一规律。
第二,首次提出生命价值的真正含义及其量化公式。1987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生的价值=!?!宋定国指出“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这句话并不确切,提出并论证了“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从社会中取之于后偿还实际的贡献”,并首次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
生命价值=给予-实际获得/必要获得
“给予”是指一个人对社会所做的全部贡献,“实际获得”是指他实际从社会中获取的东西,“必要获得”是指在给定的社会条件下,普通人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至少要从社会中获得的东西。在给定的社会条件下,它是一个常数。这样,通过这个公式,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不仅要看他对社会的贡献,更要看他从社会中获得的实际成就。如果它的实际成就大于贡献,它的人生价值自然是“负”的!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对此评价道:“你的书虽小,却能提出一些极具学术价值的见解。在生活中,贡献和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不对比这两个方面,一个人的价值是无法评估清楚的!你还提出了人生价值的具体评估公式,这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三、“四分”和“人是社会关系的网络”的解释。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第一部专著《人的本质的揭示与唯物史观的创立》中,宋定国首次提出并阐释了“人是社会关系的‘网’”、“是一切社会关系的起点、交叉点、支点和终点”这一著名论断,从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这本书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和“关于人的问题的两部代表性专著”之一。
第四,预见到“人类伦理的传统堤坝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摇摇欲坠;有的大坝正在溃决,提出了应对措施。在重庆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新技术革命与社会趋势》一书中,宋定国正视并预见到“人类伦理的传统堤坝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下摇摇欲坠;一些大坝正在坍塌和破裂。”宋定国在分析了恋爱、结婚、同居、结婚、生子对传统堤坝的巨大冲击,以及随时可能崩塌和决口的危险后,严肃地指出:“人该怎么办?坚持下去?这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能保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顺势而为,主动在大坝上开几个口子,让洪水流走。"
五、认为“八卦符号是一种象征性文字”。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出版的《易经》中,宋定国指出:“在尚未创造出文字的社会背景下,八卦符号产生于从‘系一根绳子记’到‘用木头写字’的时代。”从描绘简单的线状符号到描绘几何符号,再到描绘图像符号,最后形成象形文字。““-”和“-”这两个符号是在描绘简单线状符号的初级阶段产生的。"
第六,提出了“一”字起源之谜的新理论。在首都师范大学2065438+2003年6月出版的《易经》中,宋定国根据甲骨文、金文、小篆中“一”字的演变,对象形说(包括蜥蜴说、器皿注水说、“不像旗”说)和“知”进行了反驳。甲骨文中提出“易”字,是对“烧龟甲卜筮时出现裂纹”这一形象的真实模仿,即“易”字源于烧龟甲卜筮时出现的裂纹,即模仿烧龟甲卜筮时出现的裂纹。这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易”字是一个不寻常的字,以它命名的《易》一书是中国迄今为止写的第一部书,其内容专门记载在占卜活动中。因此,合乎逻辑的判断是“易”字源于最初的占卜活动,最初是对龟甲烧制时出现的裂纹形象的真实模仿。二、甲骨文中的“易”字,其线条和构图也与烧龟甲占卜时自然形成的裂纹十分相似;第三,按照汉字造字的一般规律,应该是先简后繁,先象形后会意,形声字,指物,转注,借字。以蜥蜴理论为例。“蜥”字是形声字,显然是在“夷”字出现之后,根据“夷”字的音和“虫”字的形造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易”字之前有“易”字。因为蜥蜴的皮肤颜色是随着环境的颜色而变化的,所以在形象化地创造“蜥蜴”一词时,人们看到小篆中的“易”字与“蜥蜴”字十分相似,就敷衍了“蜥蜴说”,并按顺序往前推,以至于金文、甲骨文中的“易”字也是敷衍的。至于“最后一天下个月说”和“第二天不说”,情况差不多,不言而喻。因此,宋定国认为,“易”是汉字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字,它的生成与普通汉字不同,即象形字、会意字、象形字、指称字、注释字、借用字等六种方法都不适合它。它只是对烧龟甲占卜时出现的裂纹的形象的真实模仿,或者说它的原始写法源于烧龟甲占卜时出现的裂纹。”因此,“通过‘易’字产生的历史,可以看出它不仅与占卜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在漫长的占卜活动记录中逐渐形成了《易》一书。“‘易’字不是一个普通的汉字,而是一个扎根、埋藏、隐藏了中国第一部书《易》起源之谜的字,是揭开‘易’起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7.率先客观历史地评价神秘的道术。在2011出版的《探索道术》中,宋定国用客观的、历史的观点,现实地揭示了“道术”的产生、发展及其神秘化的社会、思想、心理根源。根据它的各种理论基础,真理与谬误、科学与迷信、精华与糟粕、合理性与局限性在编排、表现及其演绎过程等方面。,力求作出慎重而恰当的评价,启迪人们:“世界上任何一种学术文化都处于不断发展的历史变革之中。在这一演变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代人、每个人能做的,只是一波或一滴。波浪或水滴总是有限的,而溪流是无限的。没有波浪或水滴,就没有流动,但有限的波浪或水滴与无限的流动相比,总会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即使是最美的‘波’或‘滴’,也不过是激流中的一朵小浪花或一滴水。道术和人类思想文化的任何成果一样,都是历史的产物,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既包含了某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精华,也积累了某个时代思想文化的糟粕,具有局限性。这就决定了它必然存在‘是’和‘不是’。无论哪一方面被夸大,都输给了客观性和全面性。”
八、探索和总结“汉学”,即“中国学术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65438+2003年6月出版的《国学的视界》中,宋定国把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承上启下、内外结合、综合创新”。其中‘全面创新’是轴,而‘贯通古今’和‘内外一体’是两个轮,所以这个基本规律可以形象化为‘一轴两轮’。
九、对三大拜物教造成的弊端及废进废出的探索。在1988发表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反对三种拜物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第05期,1988)中,宋定国分析了从自然宗教到人工宗教,再到政治崇拜、权力崇拜、人格崇拜的过程,指出三种拜物教是迄今为止所有社会制度的基础。并论述了改革与根除的入口与出口,呼吁世人警醒:消除政治、权力、个人三大拜物教及其根源,是世界人民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X.领导活动三大基本规律的探索与概括。在党建读物出版社2001出版的《领导科学实践教学大纲》中,宋定国通过分析领导活动中的基本矛盾和运动,以及三个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一致地将领导活动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三类,即“领导者必须适应和引导被领导者的规律”、“领导者必须适应工作任务的要求”、“领导者必须适应任务的规律”。
11.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国学”和“国学大师”。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65438+2003年6月出版的《国学的视界》、《国学探源》中,宋定国对“国学”和“国学大师”进行了考证,并从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角度阐释了“国学”的内涵。从学习、做人是文学品格、人品两个方面阐述了“国学大师”的基本评价标准,指出“学高为师,为人师表。”所以,‘大师’应该是学习和道德的楷模。“‘大师’之所以是‘大师’,不仅是看知识,更是看作品。还要看道德,也就是人品和文学,文学和人品是否统一,也就是是否属于人品和文学融为一体的‘道德文章’之流。“‘国学大师’是个很有分量的名声,是谁也戴不上的耀眼桂冠。现在人们所称赞的‘国学大师’,其实也只是历史学家、哲学史家之类的。这只是就他的知识而言。就‘师德’而言,很多人更有问题,离‘国学大师’更远!"
12.根据郭店楚简《老子》版本重新解读《老子》。在国学的视域中,宋定国批判了春秋时期神化老子的神话,指出“老子是人,不是神仙”;《老子》的传世版本,也就是《道德经》的八十一章,并不是《老子》的原版,所以根据《老子》传世版本来解释《老子》是不可取的。郭店版《老子》是学术界公认的迄今为止最接近《老子》原版的版本。按照这个版本,老子并不是一味地提倡“消极无为”,而是提倡“以道助人”,即“积极有为”,强调“无为”不一定是消极的,“有为”也不一定是积极的!"
十三、指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历史无可信”。在国学的视域中,宋定国通过认真考证指出,被炒作出来的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历史不可信”,即没有历史依据,“不断翻新的‘新儒学’离原儒学越来越远”、“后人享有的荣誉使孔子坟墓不安!"
十四、明确指出所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假的。在国学视野中,宋定国以翔实的史料和文献为依据,认同孙敬潭教授关于所谓“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质疑,明确指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汉武帝及其后的三百年间,无论是包括神仙方术在内的异端,还是注重实用性的各种学术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很多领域的成就都领先于当时的世界。这一史实说明,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整个汉朝根本不存在。从学术文化的发展来看,汉代相对宽松,既没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也没有连冕的血腥‘文字狱’。”把“罢黜百家,独尊六艺”敷衍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清末民初学者易白沙的一大学术谎言。
第五,指出长期以来“儒释道”并列的说法是不恰当的。宋定国在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的《国学探源》一书中指出,长期以来儒道合流的说法并不恰当:“第一,儒道表述本身就包含了内涵和逻辑上的混乱。按照通常的理解,三者中,佛教和道教是宗教,而儒家则被一些人视为儒家,被另一些人视为儒家。如果将其视为“儒家”,将“儒家”与佛道相提并论,显然不合逻辑,容易造成歧义。但如果把它当作“儒家”,和佛道一起提,虽然合乎逻辑,却违背了历史事实。因为中国没有‘儒家’。”“严格来说,所谓‘儒释道’,其实包括四个学术文化体系:两学(儒释道)、两教(佛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似乎并没有对此给予应有的认定和重视,错误的、模糊的用户比比皆是。”“第二,中国汉代以后的古代学术文化,是儒释道永远覆盖不了的。更不用说天文、历法、地理、水利、数学、农学、医学、纺织、建筑、冶炼、酿造、运输等实用的学术文化了。,就连在民间广为流传、颇有影响的易学、术等神秘的学术文化都被排斥在外。”
十六、指出“中医学术疏漏”是我国学术研究的一大缺陷。在国学视野中,宋定国以"被忽视的中医学术"为专章,重点论述了"中医学术的哲学成就"、"源远流长、硕果累累的中国养生学"、"隋唐学术大师孙思邈"、"金元四子"、"中医史上的百家争鸣"、"划时代"
17.第一次把西游记、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作为“可视化国学名著”。宋定国在《国学的视界》一书中指出,《三国演义》所包含的“国学”是三大名著中最深的。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还可以看到阴阳、兵家、道家、道教、佛教,以及百家争鸣的功名论、佛法、天文、历法、地理、数学、医学、农业等等的深刻内涵。“把《三国演义》中的主要地名及其地理位置与现在的地图对照一下,基本与事实相符。”罗贯中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或者用现在人的话说,他是名副其实的‘国学大师’。“《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描写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自然包含了佛教和佛教思想理论的深刻内容。但它也描写了道家、道教、儒家、阴阳家等学术文化流派的思想和理论,极具色彩,而且这些思想和理论也是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来的,所以同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以儒释道、道儒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通过《西游记》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展示和传播,影响深远,流传于世界各地,尤其受到一代又一代少年儿童的青睐,这说明作者吴承恩也是一位通晓“国学”和文学创作的大师。《红楼梦》作为一部不同于《三国演义》的历史小说,它游离于历史背景之外,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创造力,从法律法规、道德法则、文化教育、宗教寺庙、中医到思想观念乃至风俗习惯。从园林建筑、工艺美术、烹饪餐饮,到传统戏曲音乐,甚至游戏娱乐,应有尽有。其中体现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主要是以儒释道为基础,同时吸收融合了其他思想(如辞赋作家、医生、数学家等。).总之,《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的特点是融合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中的儒释道、诸子百家,即“国学”,以万花筒的形式反映和反映出来,表现出极其深刻的“国学”,因而可视为“可视化”。
十八、创建“综合理论(学)”。经过20多年的酝酿、考察和构思,宋定国在“新三论”即协同学、耗散结构论、突变论、运筹学、系统工程、信息融合、综合集成、网络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论”,挖掘了哈肯关于事物“自组织”和“协调合作”背后的动因,并在今天作出解答。他的综合论基于三个基本原理:第一,自然本身具有自我协调、自我合作、自我修复、自我组织、自我控制、自我平衡、自我稳定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即自然综合力;第二,大自然把自己的自然综合力量赋予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第三,科学独特的动态综合力量,这种力量得益于以人脑为主体的独特认知系统,是自然综合力量的升华,是创新工作的源泉,即发现、发明、创造、创业和创新,从而告诉人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即他们可能不是自觉的,抛弃了创业和创新只属于少数“精英”的模糊认识,使每个人都变得自发和自觉,进而变得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