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古城的来龙去脉

衡水:原来是一条河的名字。

“衡水”一词最早出现在北魏文成帝拓跋君的《南巡碑》中。碑文提到,文成帝曾在新都(今冀州市)衡水河畔举行过盛大的仪式。“祭祀仪式”是指古代每年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污垢、祈福消灾的祭祀活动。

《衡水之滨》中的“衡水”是什么意思?据从事衡水历史研究十余年、曾任衡水市委党史办公室主任的刘鸿勋介绍,衡水就是这条河的名字,即它在今冀州市境内跨过漳水河后的一段的别称,又称张衡或张衡。

隋炀帝十六年,河北使郎分拨博(包括桃园、北马庄等原桃仙县衙周围的土地、村落)至衡水郡。1946年3月,重新勘定县界时,两县协商将上述17村划归莘县,莘县部分村划归衡水、新都、武义三县,新设衡水县,即现在的衡水市旧城村。县名取“漳水横流”之意,是因为漳水从衡水县城西南进入后,并没有向东流入大海,而是向北拐,再入海。所以古人也把这一段漳河叫做“衡水”。后来由于漳河和蛟鱼汇合,这一段河道就是今天的滏阳河。

从此以后,衡水县的名称一直沿用了几代。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冬设立衡水地区,1952+01年冬撤销。1962年6月,为集中扶贫,国家将原属于石家庄、沧州地区的11贫困县分组在一起,重新设立衡水地区,1970更名衡水地区。1982年5月,衡水县所属的衡水镇改建为衡水市。此时衡水市县并存。到1983年9月,撤销衡水县,并入衡水市。1996年7月,衡水地区撤地设市,原衡水市改为桃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