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铁铜(钼、钴、金)成矿带
该地区褶皱和断层发育。褶皱轴主体为东北向,近东西向。燕山早期以来,在原有东西向构造的基础上发育了一系列断裂和断陷盆地,其中北东向和北东向断裂是地幔深处的大断裂,是控制燕山期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主要构造。在它与近东西向和西北向构造的交汇处,是岩浆侵入、火山喷发和铁铜矿化的有利场所。
燕山期钙碱性系列中与矽卡岩铁铜矿化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碱性至中酸性,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应时二长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等。它们是不同程度混有壳源物质的同熔型岩浆岩,87Sr/86Sr初始值小于0.710,岩石中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大多高于650。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岩浆岩有不同类型和组合的伴生金属矿床。鄂东南地区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形成较早,主要有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等,大多构成似岩石的复合岩石。根据现有同位素年龄资料,成岩时间为165 ~ 95 Ma,伴生铁(铜)矿化为140 ~ 90 Ma。岩体侵位深度较大(≥2km)。围岩主要为石炭系和三叠系碳酸盐岩。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述不同地段的地质构造演化特征也明显控制了铁铜矿的分布,即相对沉降区以铁为主,相对隆起区以铜为主。宁武、繁昌-南岭和庐江-枞阳盆地为侏罗纪-白垩纪沉降区。在断陷盆地,沉降幅度大,岩浆从地表喷出,形成一套安山岩火山-侵入杂岩,并伴有一组“斑状铁矿”。
安徽铜陵地区、江西九江地区到湖北阳新地区是相对隆起区。在中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围岩的接触带中,分布着大量的矽卡岩型铜矿床,如安徽的狮子山、铜官山、铜山、江西的程门山、湖北的巫山、凤山东山等。在超浅成岩体及其接触带中,有铜山口、城门山等矽卡岩、斑岩复合铜矿,碳酸盐岩围岩中有热液铜(铅、锌)矿床,形成“三位一体”的成矿系列。矽卡岩型铁(铜)矿分布于坳陷与相对隆起的过渡带(如大冶地区)以及闪长岩、石英二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与三叠系碳酸盐岩的接触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