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有清正廉明的情结?
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和思想家应该提出许多措施(廉政)来规范实践中官员的行为,维护政权的平衡运行。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官德。为什么中国人会有“清正廉明”的情结?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人治社会。国家的兴衰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主要取决于掌权者的能力和个人素质,而不是一整套的法律法规。
所以,官德的好坏关系到政权的安危,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关系到百姓的祸福。孔子讲了很多官德,他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礼治”和“德治”上,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
以德治国,第一,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强调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主张把道德教育作为治国的原则。善待人民以赢得他们的支持。官方要有“旗帜”的引领作用。一个领导者的品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北斗”,不仅要带路,更要汇聚斗志和气势。
二是用自己的道德行为教育和影响民众。官员要有“榜样”的引领作用。“其身正,而不令;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
儒家官德主要强调三点:慎独、清廉、勤政。习近平在《实践论》中引用了南宋吕本中的《为官箴言》,指出“做官只有三件事,即明、慎、勤”。
扩展数据
按鲁迅先生的说法,中国的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不过是两种,一种是“暂抱奴隶的时代”,一种是“想当奴隶却得不到的时代”。按照作者对“清官情结”的理解,前者是“清官出现的时代”,后者是“清官渴望出现的时代”,显然让人心酸、心酸。
贪官横行,人们自然呼唤“清官”诞生。“清官”在一些文艺作品中的出现,与其说是真实的事情,不如说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一种精神幻想和道德寄托。
古今的社情民意都在传播着清正廉洁的精神,引导和抚慰着社会心理,所以建立在这种社会基础和大众心理之上的清正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因素,清正情结也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宋代的包拯和明代的海瑞是“清官情结”的具体人物。
法制湖南网——中国古代的清正情结
风行网-李想中国为什么中国人会有“清正廉明”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