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时突破的四道封锁线是什么?

第一道封锁线:东起东南的安源、新丰,西至西北的赣州、南康、大余,以桃江为天险。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50公里。

第二道封锁线在粤北韶关仁化县。国军分为两路,北路是中央军。当时薛岳率领吴启维、周浑源两个纵队,四个师追击。南路是粤军,于汉谋带领李振球、赵也、李汉魂前去拦截。

第三道封锁线位于湘粤边界的粤中铁路和宜章之间。

第四道封锁线是湘江。

扩展数据: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由于中共中央* * *薄谷开来(秦邦宪)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红军先是奉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奉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结果屡战屡败,苏区不断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后改名红军)在江西广昌与国民党军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急。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的决定,后来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同意。

为了策划战略转移,成立了由薄谷开来和李德和的周恩来组成的“三人团”。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7军团在北方组成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界挺进;

红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在湘中发展游击战争,旨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年初,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央苏区中心区,迅速占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机动余地更小,无法打破国民党军在苏区的“围剿”,被迫撤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

10 6月10日,中共中央、中央红军中革军委领导的86000余人从江西瑞金、谷城出发,开始了著名的长征。按照预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战湘西,与红2军团、红6军团会合。

65438+10月65438+7月,中央红军从杜愚(今杜愚)南渡贡水。2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红1军团为左前卫,红3军团为右前卫,红9军团掩护左翼,红8军团掩护右翼;

以军委机关和直属队组成的两个纵队为中心,以红5军团为后卫。他们突破了国民党军在王母渡和新田之间的第一道封锁线,于25日全部渡过新丰江(桃江)。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至6月165438+10月15,先后通过湖南汝城以南天马山至广东城口、湖南田亮至宜章的第二、第三封锁线,进入临武、蓝山、嘉禾地区。

此时蒋介石已确定红军转移的战略意图,于是任命何建为“追击”军总司令,指挥16师分五路“追击”;

同时截击桂军5个师、粤军4个师、黔军1个师,总兵力近30万人,企图歼灭湘江以东的中央红军。

165438+10月25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中央红军分四路纵队,由泉州、兴安向西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出湘桂边界西延地区。这一天,红1军团和红3军团突破桂军的封锁,进入桂北。

27日,先头部队红2兵团、红4师各渡湘江,控制湘江两岸渡口,焦山铺至界首30公里。但后续部队因行李太多,道路狭窄,行动缓慢,未能到达渡口。

此时国民党“追击”部队进入泉州、零陵、道县、东安地区;桂军的五个师开到了灌阳和兴安。为了掩护中央、军委纵队和后续兵团渡湘江;

红1军团、红3军团在桂北湘江两岸的新圩、焦山铺、光华铺等地区,红5军团在永安关、水车等地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五昼夜,保护中央机关于12+0渡湘江。

红5军团第34师被阻在湘江东岸,转战灌阳、道县。虽然战斗英勇,敌人伤亡惨重,但最终寡不敌众,弹尽粮绝,包括指挥员陈树湘在内的大部分官兵牺牲。此时中央红军已损过半,兵力锐减至三万余人。

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英勇作战,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挫败了蒋介石歼灭湘江以东红军的计划。

百度百科-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