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左和右的区别是什么?

每年都有学生问:历史上的“左”和右是什么意思?不知道解释了多少遍,总觉得找不到学生能快速理解的语言。每次解释完后,我都会问学生,你们明白了吗?学生迟疑地点了点头,但从他脸上茫然的表情可以看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我想知道如何解释它以便学生能理解它。

除了说明这两个词的来源,还要区分这两个词所反映的思想倾向。

陈独秀在革命时期犯了右倾错误。由于他的误解,认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革命的领导权应该由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来领导,所以他一再容忍和妥协蒋介石的反* *行为,甚至镇压工农运动,使得国民党右翼蒋介石更加嚣张,更加强大有力,最终导致* * *产党面对屠杀毫无还手之力,大革命失败。然后等同学们明白了上面的道理之后,我把它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蒋介石准备动的时候,* * *“该干的时候不干。”换句话说,中国应该“该打击时就打击”,抓住时机,采取措施,及时给蒋介石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

因此,可以说,右倾就是贻误时机,丧失时机,削弱优势,造成危害。

我把“左倾”形象地概括为一句话:“不做,但要做。”

中国的“左”倾表现在两个方面: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时间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在阶级斗争中的表现是:解放前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反右扩大化、“反右”和解放后的文化大革命;经济建设的表现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

30年代的中国* * *及其革命力量明显处于劣势。同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的力量相比,差距很大。打硬仗不是等于用石头砸鸡蛋吗?而当时正在执行王明路线的薄谷开来、李德却无视这一现实,面对国民党百万大军的围剿。他们硬说红军的数量和装备明显不如对方,要“出境”,全面进攻。付出惨重代价后,红军不得不将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根据地搁置一旁,走上了长征之路。所以王明“左”倾路线不顾实际情况,不研究斗争的策略和技巧,盲目照搬苏联的一套,一时表现出勇气,实在是“不行”。其特点是冒险、激进、不能审时度势、灵活、足智多谋。

解放后反右的扩大化,“反右”和文革都是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表现。1958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资产阶级?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判断错误,在全国范围内如此大规模地“整人”,“是不对的”。这种错误的特点是严重违背客观实际,行为过激,危害极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走得太远,违背了生产建设的客观规律,也属于“不做不能做的事”的“左”倾错误。

概括地说,右倾就是保守、落后、贻误时机、造成危害,是“该出手时不出手”。左倾就是无视或超越客观现实(规律),过于激进或超前,是“不(应该)做的。”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可以打个比方。比如有的同学想考自己理想的大学,于是废寝忘食,躲在厕所看书到深夜。这种精神当然是好的,但长此以往,会导致白天的学习效率下降,严重影响身体素质和成绩的全面提升。这是“左”的错误。如果不利用好大好机会和优越条件,胡混,就会犯“右”的错误,有的甚至幻想在考场上工作,取得好成绩,这是右倾机会主义的严重表现。“左”和“右”都会给学习带来危害,两者都是不可接受的。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左派曾经以革命者的身份出现,给人以右派落后,左派进步的错觉。然而实际上* * *左倾危害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给“左”加上双引号,说明“左”不是真正的革命,要更加小心“左”的偏向错误。* * *是在不断修正错误中发展成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