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基本情况介绍
第二,十年(公元1215)建立元太祖,治所在谷城县(今河北进贤县城关),辖谷城一县。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许多军民户从州内撤离,建立了鼓城。元朝统一第二年(公元1261),重新升为锦州,仍由谷城管辖,辖谷城、安平、饶阳、武强四郡。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锦州升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两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锦州改为散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弃锦州,改进贤。
杨家营乡:驻地杨家营,位于县城东南17.5km处,东邻辛集市。
杨家营:原名刘士庄,元二十年(1360),红巾军建城,名南营。后来因为首领姓杨,改名为杨家营。
马芳营:原名卫石庄,元二十年(1360),红巾军定名为西营,后改为陆家营。
古城村:西汉临平县。厚生省临平县。因其地属谷城县管辖,故名谷城村。后来“鼓”改成了“古”。
董家庄:传说古代北京建在这里。一个老人天不亮就在村外捡粪,听到盖房子的声音和人们说话的声音。老汉大吃一惊,学了个鸡鸣,忙不迭这事,把村子当成了假养鸡场。明代改为贾庄。西有一家庄,故名董家庄。
西家庄:没有
大沙庄:村子建于明初的一个大沙滩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村建在沙滩上。因为东边有大沙庄,所以叫小沙庄。
尹家庄:清代因尹创建,故名。
成珈莹:没有
赵家庄:无
东四吕乡:位于东四吕存县城东南6公里处。
董:永乐村有一座明代的寺庙。根据它的位置,它被命名为董。后“吕”缩写为“鲁”。
北寺:原与东寺陆合为一体,村北端的一部分于1961独立建成,故名。
西寺:明朝永乐村有一座寺庙。按位置分,叫西寺,简称西寺。
安家庄:建于明朝以前。因安姓多,故名。
小石家庄:明朝永乐年间,该县龙华村一个姓石的三口之家迁居至此。因为村子小,所以得名。
仁义:相传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转弯,状如钩,名钩湾,又名湾。村民捐款修庙后,改名仁义村。
马坊:明朝洪武年间,此地为军马场。山西省洪洞县的拆迁户在这里建了一个村子,命名为马坊村。以下简称马方。
苏生:没有。
新丰:原名顾尔庄,清末改称顾尔村,1965改为新丰。
董家庄:明代,因董家而得名。国民时期并入东四路,1962分出。
段家庄:duang明朝从山西迁到这个村子,因此得名。
王家庄:元朝时,王、郝、李三人一同迁居于此,结为兄弟,以王为长兄,以其姓为村名。
崔家庄:建于明朝以前,崔是一个大家族,因此得名。
赵圩乡:驻地赵圩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邻濠城。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代,赵、魏为郡内两大姓氏。这个村庄是唐朝大臣魏徵的故乡,因此得名赵薇。
庞标:庞赵和钟表业原本是两个自然村,钟表业是唐代魏徵的另一个产业。民国23年(1934)合并而得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子城。为隋代李安平县官职。经过分析,分为东、西紫城。后来“紫”字简化为“子”。
西子成:没有
古蒂:原为北古蒂的一个村庄,建于明朝以前。因为它位于滹沱河畔,所以得名古蒂,以示垂直堤防之意。在明朝郑德时期,滹沱河改道,也被称为老堤,代表着大堤的旧址。后分为南北两村,改南为北。后“顾”简写为“顾”。它是这个县的最高点。
北固堤:原为有北固堤的村落,建于明朝以前。因为它位于滹沱河畔,所以得名古蒂,以示垂直堤防之意。在明朝郑德时期,滹沱河改道,也被称为老堤,代表着大堤的旧址。后分为南北两村,改南为北。后“顾”简写为“顾”。它是这个县的最高点。
高团:没有。
赵八庄:没有
如家寨:相传明朝靖南之战时,有八名姓如的士兵在河南幽州麝香寨定居,故名。
娄底:相传明朝以前,娄兄弟定居,开垦土地,将耕种之地命名为“娄底”。后人取楼奠基之意,改称娄底。
:相传明朝永乐年间,邵从洪洞县迁来东瀛村。与此同时,一个邵姓从河南邵家庄迁到东营西,取名西营。这两个营同姓,叫做邵庄。
东卓宿乡:驻地东卓宿村,位于县城东10公里处,东邻辛集圩排、新乐头乡,桥营公路穿南北。辖15个行政村。
董卓苏:没有。
西卓苏:没有。
东石村:没有。
西石村:没有。
北白潭:明朝永乐年间,南、北白潭成为村落,原名仁化里。后来由于滹沱河泛滥,部分居民南迁。改名南白潭。剩下的居民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北白潭。
南白潭:明朝永乐年间,南、北白潭成为村落,原名仁化里。后来由于滹沱河泛滥,部分居民南迁。改名南白潭。剩下的居民把村子的名字改成了北白潭。
南彭家庄:相传原名霍家庄。到了元代,彭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多,于是改名为南彭家庄。
北彭家庄:明初的北庄。永乐年间,彭姓迁入,人口逐渐增多。清代改为北彭家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以此为据点,活动范围在进贤县东北。
前屯:没有。
后屯:没有。
侯儒林:据说原名钱家店,村西有一座圣堂。因为读书人多,改名儒林村。明代,有个赵时宇在村南建了一个新村,取名前儒林;原来的儒林村改名为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被称为“玉林村”,后来又分为后儒林和前儒林。
千儒林:相传原名钱家店,村西有圣祠。因为读书人多,所以改名为儒林村。明代,有个赵时宇在村南建了一个新村,取名前儒林;原来的儒林村改名为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被称为“玉林村”,后来又分为后儒林和前儒林。
冰封河头:清光绪《金州志》记载,西汉初年二年,刘秀被王朗追。“他到下曲阳时,传闻背后有王郎冰,到滹沱河时,官员也说‘河水流,无船相助’。这出戏让王霸看了,恶霸怕惊世骇俗,也就是狡黠地说了一句‘坚冰足以渡’。之前去过河边,河冰已经结合,是穿越。我没骑完,冰就解决了。”因此,它被命名为冰冻河头。
北尹家庄:清康熙三年(1664),村一户姓尹的人家迁到本村,取名为北尹家庄。
南天:没有
周家庄乡:驻地周家庄村,位于县城东4.5公里,辖6个自然村(分农工商联合公司10管理站)。
周家庄:明初周名简村,故名。
刘金庄:(第一站)原来是两个自然村:东刘家庄和金家庄。民国时期,为了便于嘉宝的建立,两村合并,称为刘金庄。
南王家庄:(第七站)无。
北王家庄:(第六站)无。
东张家庄:(第八站)无。
北品盘:村名由来见东品盘(分九站、十站两个行政单位)。
苏东乡: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的东张村,辖3个行政村。
苏东:苏东原名苏东村,苏村原名苏茜村,都是由苏星修建,并因其所在位置而得名。相传,王郎将刘秀逐出西汉时,刘曾以第二寨为营。后来,苏东村改名为苏东,苏茜村改名为苏东村。
苏村:苏村原名村,原名村,两村均因苏氏而建,并因其所在位置而得名。相传,王郎将刘秀逐出西汉时,刘曾以第二寨为营。后来,苏东村改名为苏东,苏茜村改名为苏东村。
东张村:相传为唐代张所建。因位于郝城县张村以东而得名。
陈家庄乡:位于县城东北12.5km处,位于陈家庄村,东邻辛集市仁慈乡,辖8个行政村。
陈家庄:因陈家建村而得名。
庙头:唐朝贞观年间,陈家庄有一座大庙,此村位于大庙东端,故名。
磐石:相传有兄弟二人,由我县彭光迁居至此,以示一去不复返之决心,故名。
闫村:明朝永乐年间,闫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村,取名闫村。
董留章:没有
滩:明代滹沱河泛滥,冲积地为滩。水被抽空后,人们搬到海滩上建造村庄,因此得名。
塔鲁:清代有两个自然村,南塔鲁,北塔鲁。清末,西塔鲁被分割为三个村庄。23年,并入一村。名字是塔鲁。
大王:相传东汉时刘秀曾在此捕鱼,故村名“大王”,后改为大王。
田村乡:位于县东北部,位于田村,东与辛集市小辛庄乡接壤,北与深泽县耿庄乡、西河乡接壤。距县城14.5km,辖9个行政村。
田村:没有
倪安:没有
王喜:没有。
王贝:它原本是王楠的一个村庄,名叫王贝。清朝康熙年间,滹沱河泛滥,村子被冲成南北王、王贝贝两段。民国23年后,他们被统称为王贝。民国29年,分裂。34年,改为王楠和王贝。
王楠:它原本是王楠的一个村庄,名叫王贝。清朝康熙年间,滹沱河泛滥,村子被冲成南北王、王贝贝两段。民国23年后,他们被统称为王贝。民国29年,分裂。34年,改为王楠和王贝。
常颖:相传金、宋交战时,经常在此屯兵,故名。
庞村:因庞而得名。该村明万历年间铸钟上记载庞氏。
曹东:它原本是曹喜的一个村庄。相传,古时候这里的驻地信署是海关驻地,名为千甲寨。这种疾病在村子里流行,所以人们无法生存,所以他们逃到了这里定居。逃到村东的定居者向东逃,逃到村西又向西逃,进而演变为东曹、西曹。
曹喜:它最初和曹东是同一个村庄。相传,古时候这里的驻地信署是海关驻地,名为千甲寨。这种疾病在村子里流行,所以人们无法生存,所以他们逃到了这里定居。逃到村东的定居者,东逃西逃,西逃西逃,后来演变为东曹、西曹。
胡爱书乡:驻地胡爱书村,位于县城以北6公里,辖12个行政村。
槐花:明代以前,这里有一座古塔,故名。
向秋:民国《晋县志》上说:“北齐左光禄大夫魏寿葬于此,名曰向秋”。到了清代,又分为前者和后者。合并后,更名为向秋。
北赵家庄:明朝年间,赵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地,取名赵家庄。在清朝,它被分为两个村庄:赵倩村和后赵村。清朝末年,这里还叫北赵家庄。
尼玛:相传这个村子和附近的一些村子曾经统称为钱家店。南宋初,赵构兵败而逃,他的马被游牧民族射伤。这时,一位老人献上了一匹马,赵构向南飞奔过河,来到了钱家店村的白龙寺。他下马去庙里拜,看见一匹泥马滴着水。仔细看了看老人供奉的马,冲出了庙,骑的马不见了。为了报答宝马的恩情,白龙寺改为白马寺,村子改为泥马。
周村:明朝永乐年间,周、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此村,故名。
南白水:据说这里原来是滹沱河路,有白水。东汉初,几个家族定居河南,故名。后河北白水(今蒂奇乡)等村统称钱家店。明代分为南、北白水。
肖鹏:它曾经属于数千家商店。明初天灾人祸,兵荒马乱,成为无人之地。山西洪洞县彭、贺、刘三姓后,先搭茅草棚御寒,故名棚子。后彭氏从多,改称。小张曾名于清代,后更名为肖鹏。
南漳里:民国中期,南部和北部的张丽变成了一个村庄,叫做张丽村。民国二十三年(1934),分南漳里、北漳里。
北张里:民国中期,张丽南北成了一个村,叫张丽村。民国二十三年(1934),分南漳里、北漳里。
钱祖祥:没有
侯祖祥:没有。
龙头:建村时著名的龙头。金、宋交战时,金兵经常在这里扎营,欺压百姓。居民根据沙地旱地、风沙弥漫的特点,改名叫沙头。金兵误认为“群龙无首”后,他们不敢在此扎营。1981名为水龙头。
源头乡:位于县城北部,位于源头村,距县城4.3公里,辖7个行政村。
元头:明朝永乐年间,山西洪洞县人迁来,在高地上建村,都是农民,故名庄稼头。后迁菜园子,改名元头,后写成元头。
据说明朝靖南之战,这里人口伤亡惨重,但叛军仍濒临灭绝。危急关头,一位老人带来了当地特产香菜作为礼物,叛军停止了杀戮,离开了这个村庄,因此得名。
雷震:明朝年间,雷震、陈两大家族为躲避乱兵,在此定居,取名雷震。
北张家庄:明朝永乐年间,张从山西洪洞县迁来此处,位于县城北部,故名。
于家庄:明朝永乐年间,几户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此村,故名。后来,于家犯了抄斩之罪,改姓许,改村名,后称于家庄。
焦公:宋代以前,街是弯曲的,叫弓街,村名弓,后改写为焦公。
店铺:山西省洪洞县迁来的居民。他们定居后,开店谋生,因村小而得名。
蒂奇乡:位于县城最北部,位于蒂奇村,距县城9公里。辖6个行政村。
蒂奇:原来滹沱河流经这里。明初,祁三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河岸边建村,取名,后改名。
关琦:北部的滹沱河。
印盒:它原本属于一千家商店。明朝靖南之战后,只剩下翟、雷、颜、焦四姓,从雷震、光灿移至刘、齐,废千店之名,独成一村。因地处滹沱河以南而得名。后来分成了两个村,东溪村和西河阴村。公元23年(1934),这里也被称为印盒村。
龙泉谷:相传原为东龙沟、西四马、王家庄三村。这里有两口井,经常被旱涝灾害淹没,人称“泉”。清道光年间,易风水先生称之为龙井,说这种井如果能长生不老,就能给人长寿。后三村也叫龙泉固。这个村子以前属于无极县。因为在滹沱河附近,1956的七八月份河堤坍塌,整个村子都塌到河里了。原村西边的居民迁到河西,改称该村。建在东岸的村庄仍叫龙泉固。同年,置进贤县。此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全村人向南搬迁了一千多米,重建家园。
北白水:据说这里原来是滹沱河路,有白水。东汉初,几个家族定居河南,故名。后来和北白水等村合称为钱家店。明代分为南、北白水。
后城:该县北部较大的村庄之一。1947 165438+10月底,朱德到这个村子总结攻克石门的经验。
3.【span】公元1220年,晋兴定四年,清源(今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清源镇)设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元代废州仍为庆元县。元明清都是清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