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牌楼经历了哪些历史变迁?
中国的城市管理始于“邻里”,延续至今。元朝时,整个城市分为50个街区。明朝分为四个市(区)和36个街区。清朝分五市(区),至今仍有36个街区。“哪里有街道,哪里就有广场”。自从宋代牌坊步出街道,凡是有条件建牌坊的地方,都以立广场为荣。这也是北京出现大量拱形建筑的重要原因。
据史料记载,圆明园有11座牌楼。其中,安佑宫前的混合牌楼最为奇特。之所以称之为混合牌楼,是因为它是由木牌楼、琉璃牌楼、石牌楼混合而成的乌头式牌楼。
北京的牌楼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是世界第一。有些牌楼因年久失修而毁坏,有些因过去对旅游不够重视而与景点一起废弃。一些交通受到影响,拱门被摧毁。特别是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中,大量历史文物被毁。连老房子屋脊上的“蝎尾”都被当成“四旧”,砸得体无完肤。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扩建长安街,周总理提出将两条长安街牌楼移至陶然亭公园,这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措施。后来,长安街牌楼成了陶然亭公园的一景。但文革期间,四人帮以为是为了保护“四旧”,强行拆除了牌楼。
戒台寺的石坊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楼。和十三陵的大石坊一样,这座石牌坊也是仿木雕刻彩绘而成。独特的是,戒台寺的石坊麻雀是金刚力士像,在北京的牌楼中绝无仅有。
在屡遭盗掘的北京,一些古代文物有幸得以保存,一些牌楼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修复。但是牌楼的建造成本肯定很高,然后就是过去牌楼的废墟,现在有的已经开发了新的建筑。特别是一些街心牌楼,没必要修。比如崇元寺前的“三界”牌楼,南边的毕夏袁俊寺“广胜山”牌楼,薛家湾的“关帝胜境”牌楼,仙游宫等牌楼都因为景点废弃,牌楼被毁。
明代龙符寺前的“第一丛林”牌楼,建于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后来山西巡抚朱坚听了他的话,怕风水受损,就把牌楼拆了。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龙符庙,不建牌楼。
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10),龙符寺毁于大火,后重建。但是我从来没有建过拱门。1993,龙符庙商业大楼又被一场大火击中,灰烬惨不忍睹。1999新建的龙符楼,不仅修建了正门牌楼,还修建了街牌楼和正门仿石牌楼。
然而,一些寺庙和花园,虽然建造了几次,仍然未能恢复原来的牌楼。如戒台寺木牌坊、天坛木牌坊、黑龙潭龙王寺木牌坊。尤其是颐和园南门的圆木条石牌坊。
密云县文庙牌楼位于县城鼓楼东街以北。始建于元朝二十八年,占地4000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牌坊是四柱三室门。牌楼有三个门,东面是金圣门,西面是于震门。门内有人工凿成的“池畔”,池上有两座平行的单孔小石桥。然而,它们已经不存在了。
北京的牌楼年久失修,苦于资金匮乏。1934年,旧北平市市长梁缘提出用钢筋混凝土代替木材来修电车,于是许多街牌楼被翻修。
为了保护北京的牌楼,有一些小故事值得一提。1934年,因北京建设有轨电车需要,东四拱被脚手架搭起,有人借口妨碍交通防止伤人,想马上拆除。大军阀张闻讯后,立即打电话制止,说:“谁主动拆的?找出这个人就要枪毙了!”结果不仅没人敢拆东四牌楼,还和西四牌楼一起重新装修。一个电话救了八个牌楼。
北京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它是一个古老的历史文化之都,市民的教育程度肯定更高。大量文物得以完整保存。目前,大量文物正在全面修复。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不断增加。人们也在充分享受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街道牌楼
在老北京的街道上,牌楼随处可见。如今由于种种原因,已经所剩无几,但可以搜索到它们的地名。东四牌楼、西四牌楼;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前门五牌楼等是其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