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周时期的农耕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古代社会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石锄耕田”;自春秋战国以来,铁犁牛耕已成为中国传统的耕作方法。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灿烂的文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和向往。中国古代农业发达,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为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的原因,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这就引出了新的一课。

第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刀耕火种

《庄子》云:“神农之世,...我们和麋鹿一起生活,一起犁地,一起吃饭,一起织毛衣,一起穿衣,彼此没有伤害,这就是终极美德。..... "中国古代史中的“神农”是原始种植业发生时的人物。中国的农业从一开始就是以种植为中心的。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得到了广泛的检验,逐渐选出了适合人类需求的栽培植物。从“尝百草”到“播五谷”“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正体现了这个过程的难度和风险。神农的“因时制宜,分地益,控地,教民以耕。”成为农业的始祖。要建立农业经济,就要创造相应的工具,这在神农创造金斧子“耕草”的传说中有所体现。“神农”传说是这个时代中国农业的反映。

原始农业首先是简单地模仿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过程,播种和收获。后来,最原始的农耕方式“刀耕火种”开始了。什么是“刀耕火种”?

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在初春的时候,先把山里的树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的前一天晚上,放火烧了,当肥料用。第二天,它们靠土壤热量种植,不需要任何田间管理就可以收获。一般两三年后,土壤和肥料已经耗尽,不能再种了,要单独开荒。原始的刀耕火种和它差不多,只是工具更简单。从考古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原始农业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和石斧,用来砍树。

人们刀耕火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土地的选择。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耕种,所以种了两三年后,就要另找地方再割再烧,农业史家称之为“闲耕”,但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似乎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早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进入了“熟荒耕作制”的所谓“石锄耕”或“耕田”阶段。

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有所反映。相传“烈山氏之子朱越,乃粟人,自夏拜之。”“猛山”是放火烧山,“柱”其实是挖坑栽树用的尖木棒——后来发展成了木耒。这正是原始农业中两个相互联系的主要操作,只是被传说人格化了。

现在的“刀耕火种”是指人们把树砍倒,晒干,然后放火烧,再播种旱谷等农作物。是利用热带雨林中积累的矿物质养分发展生产的一种方式,也是用火消灭杂草和害虫的一种方式。在历史上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西双版纳生态环境中,“刀耕火种”无非是在茫茫森林中打开一个小小的森林窗口。种植小米两三年后废弃,森林很快恢复,不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存。是一种很好的“林农”轮作方法。近代人口倍增,森林难以恢复,山区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生态环境退化。因此,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做出禁止山区“刀耕火种”的决定是明智的。

“刀耕火种”时期,随着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中国农业进入“石锄耕”阶段。

2.石头锄地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可分为耕前、耕中、耕后三个阶段。“刀耕火种”属于耕的前期。随着大量骨头和石头的使用,人们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进入了“耕田”农业阶段。

「耕」比「烧」有什么优势?(土地利用率高;缺点是什么?(缺施肥,种了三四年还得撂荒,人还得找新的地)

3.铁犁牛耕

“耕”“烧”时期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非常简单。这种农业生产只有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只从大自然中无偿索取。土壤营养的平衡完全依赖于天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这是只索取不付出的掠夺性生产。由于当时人口少,人们对自然的需求不高,生产力低下,所以原始农业的生产并没有超过自然的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也很小。

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自然的需求以及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进入了传统农业阶段,即采用“铁犁牛耕”时期。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当时在农业上很少使用。但由于对施肥技术的了解,肥沃的土地可以轮流连续耕种,贫瘠的土地经过一两年的休耕也可以耕种。随着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出现和初步普及,加上灌溉施肥技术的新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一种重要的耕作方式。

通过整地、育苗、除草、施肥、灌溉等技术措施。,在向大自然索取农产品的同时,也给农业生态系统一定的补偿(主要使用有机肥)。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农业科技,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农业典范。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第一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因为传统农业依靠农业内部循环来维持平衡,对自然的依赖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由于传统农业的分散经营和规模小,很难合理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