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中最受欢迎的历史人物的手抄报

此图内容有限,以下为补充。

孙中山(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驱)

晚年,他批评西方宗教对中国的侵略:“他们用政治和经济力量掠夺中国人民的物质,但也用宗教来消耗中国人民的精神。依仗他们的国力,一群教士、神父包庇教民,干预诉讼,百般压迫本教以外的人,被他们虐待的人,心中有苦。”

孙中山的座右铭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他强调要“对内审中国之情,对外观世界潮流,博采众长,从创新中获益”。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所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遭挫折走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孙中山一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国、三民主义救国的信念和理想。

“三民主义”概念在辛亥革命中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

主张“权力与职能的区分”——“人民有权利,政府有能力”;推行“普世政府”——“兴福利,大有作为”。

注意“人民的权利”——政权要有四项:选举、罢免、创制、公投。

注“政府的能力”——“立法、行政、司法、审查、监督”五权分立,是一部“五权宪法”。

说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和条件:初步的公民权利,即程序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等权制”,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上,他主张社会互助论:“人类进化的原理不同于物种进化的原理。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政治训练、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以消灭军阀、土匪为优先,实行军事管制。政治训练期间,应优先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民权利的初步训练,一党执政。实行宪政的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的县市具备选举罢免地方领导人的条件,公民具备发起全民公决的条件。然后他们选举国民议会制定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促进基于王道的区域合作和政治结构:大亚洲主义和对国际投资开放的工业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