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笔下人物的一生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日(二月1852,十七岁),叶赫那拉被征入宫,封为兰贵人。

咸丰四年二月二日(1854,十九岁),金凤易安。

咸丰六年(1856),三月,生下咸丰帝唯一的太子载淳,成为贵妃。

咸丰七年正月初(1857,22岁),金凤的易贵妃。

咸丰帝体弱多病。当时清北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国反清农民运动,使他在内忧外患之际疲惫不堪。易贵妃是书法家,所以咸丰帝经常口授,让他写奏章和宣读奏章,并允许易贵妃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很多大臣都对叶腊石不满。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前,叶赫那拉随咸丰帝逃往热河。

咸丰帝死于热河八月,1861。去世前,太子伊载垣、郑亲王端化、景寿、协办、尚书肃顺、尹牧、匡远、杜翰、焦有英等八人被任命为赞乡政务王陈达,协助同治皇帝载淳处理国事。他还送给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的生母易贵妃主持)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互相牵制。

咸丰帝死后,太子载淳即位,年号“齐湘”。叶赫那拉和牛直禄皇后(当时的中宫慈安皇后)被尊为皇太后。慈禧太后对八大臣企图独揽大权十分不满,于是与在北京主持和谈的咸丰帝的弟弟恭亲王益欣联手,利用皇后和咸丰帝子贡回京的机会,发动了辛酉政变,设计逮捕了八大臣,并判处太子载垣、郑亲王端化自杀,肃顺斩首,其他人革职。宜欣被封为审议王。

1861年65438+二月二日,改国号为同治,两宫太后治养心殿,听政。她执政初期,在主管议政的王奕心的协助下,整顿吏治,大量使用汉族官员,依靠曾国藩、左、李鸿章等汉族地主武装。在列强的支持下,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捻军、苗族和回民起义,缓解了清朝的统治危机,使清朝暂时稳定。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她还十分重视洋务学堂,以“自强”、“求富”为原则,发展一些军民工业,培养海军和陆军,以壮大政权。客观上,它对中国的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期间国内起义被平定,两次鸦片战争暂时满足了列强的贪婪,外交上也没有大的损失。洋务运动后,清朝军事实力提高,工商业初步发展,被称为“同治中兴”。

同治十一年(1872),载淳17岁。慈禧不得不替他选择之后,第二年,两宫太后卷了帷幕,走向衙门。但同治皇帝上台后,仍难以摆脱慈禧的干预。为取乐,慈禧指示同治皇帝为她修复圆明园居住。同治皇帝也想借此机会让慈禧太后出宫,以摆脱慈禧对国家事务的干涉。但当时财力短缺,圆明园损毁严重,修缮费用很高。同治皇帝坚持开工,引起了易信等众多王公大臣的反对,同治皇帝把他们都辞退了。慈禧挺身而出,制止了同治皇帝的决定。1875年6月,同治皇帝病逝。慈禧立爱新觉罗·载湉,她的侄子(她丈夫的侄子)和侄子,4岁,为皇帝,并将年号改为光绪,慈禧太后宫再次听政。

从1865年到1870年,中亚汗国的入侵者阿骨打入侵并窃取了新疆大部分地区。1871年,俄罗斯出兵占领伊犁地区。1875年,慈禧采纳了陕甘总督左的建议,出兵新疆。清军于1878+0收复新疆。1881年,中国通过中俄谈判收回了伊犁大部分地区。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突然虚脱,病逝,享年45岁。官方说是脑溢血,野史上归咎于慈禧。

从1883到1885,中法战争爆发,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但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主张“以赢取胜”,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新约》,使法国获得了许多侵略利益。

1884年4月8日,慈禧发动了沈嘉亦舒朝局之变,解除了以恭亲王奕信为首的军部整班,开始了西宫独裁。

1889年2月,光绪结婚,名义上由光绪皇帝统治,慈禧训话几年。政治训练结束后,朝方所有人员仍在他们手中。“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真心荣幸,朝廷有求必应。”

1894年,春亲王趁着慈禧六十大寿,打算“在颐和园庆祝,效法康熙、乾隆年间,从城内到园中,搭起彩棚,举行仪式”。动海军经费,修修颐和园,装点风景,收捐款。那一年恰逢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光绪主战,慈禧也主战,“毫不示弱”。但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止景点建设,转军费时,慈禧大怒,说:“我今天不高兴,也要让他不高兴一辈子。”后来清军在朝鲜战场屡战屡败,北洋水师在黄海之战中遭受严重挫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六十周年庆典,慈禧希望外国介入,尽快结束战争。她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政策,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鹰派。由于日益紧张的局势和朝野的沉重压力,她再也无法一意孤行,摆架子,只好改变原定计划,缩小生日庆典的规模。在锦州、大连相继失陷,旅顺危如累卵的情况下,慈禧在故宫宁寿宫度过了六十大寿。次年2月7日,ahava日本军舰和炮台袭击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陆海战场双双战败,以慈禧为首的主和派下定决心与日本媾和。三月,慈禧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求和。17年4月,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屈辱条约《马关条约》签订。中国放弃朝鲜宗主国地位,付出2亿两白银,割让辽东半岛(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强的干预下,后来又付出3000万两白银)。

甲午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维新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对于变法,慈禧既希望强国,又担心光绪会通过变法脱离自己的控制。起初,她表示支持,但后来她将军事权力和人权掌握在自己手中。1898年6月,光绪颁布皇帝的《明定国为圣旨》(即“明定国为圣旨”),实行变法。光绪皇帝的变法触动了满洲贵族和许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们聚集在一起,竭力反对政治改革。当他们听说光绪皇帝试图让袁世凯派兵围园杀荣禄时,慈禧等人于1898年发动政变,扣留了光绪皇帝,杀死了谭嗣同等6人。1898年政变后,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兴起。慈禧最初镇压,但镇压屡次失败,义和团迅速发展,进入北京。慈禧希望镇压义和团,区别对待,但列强要求清政府彻底剿灭义和团,并不顾清政府的反对,坚持出兵北京。慈禧一直对洋人不满,于是想出了用义和团对抗列强的主意,向他们宣战(不发宣战)。慈禧的决定遭到刘坤一、张之洞等地督抚的反对。他们联名打电报给清廷,敦促消灭义和团,与列强缔结条约,实行“东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督抚精心安排战防事宜,继续利用义和团围攻使馆,打击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她派荣禄到使馆慰问各国使节,并分别致函俄、英、日、德、美、法等国元首,要求他们出面“化解纷争”、“挽救时局”,并调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准备与列强谈判。然而,八国联盟并没有停止攻击。

8月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第二天凌晨,攻下故宫东华门,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和皇后逃到xi安,让奕劻和李鸿章做全权代表,与列强谈判,把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身上,命令义和团“痛加剿”。19012月14批准和谈大纲,发布圣旨,称要“量中国之物力,得国家之恩。”9月7日与11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规定按当时中国人口缴纳白银4.5亿两,39年内缴纳白银9.8亿两,处罚主战官员,拆除大沽沿线所有堡垒。同年6月6日10,慈禧派数万人,3000辆行李车,从xi安出发,经豫、直隶离开潼关,于3月8日1902回京。

慈禧太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改变自己守旧无能的形象,在“西征”期间宣布实施“新政”,进行经济、军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战场在中国东北。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打败了俄国。国内民众普遍认识到君主立宪优于君主专制,要求清政府进行宪政改革;与此同时,国内的革命运动也在发展壮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慈禧做出了立宪的姿态。1905年派五大臣出国留学,1906年宣布筹备立宪。1908年颁布《国王宪法大纲》,仿照德国、日本宪法,维护天皇“主权权力”。

1908年,由于慈禧的照片外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签署法案,归还庚子赔款1000多万美元,主要用于资助中国在美公派留学生;之后,英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国相继;七国返还中国的“多余款”总额约为海关3亿两,对兴办教育事业颇有成效,应予肯定。

1908 165438+10月14,光绪皇帝驾崩,大行皇帝无子。按照她的命令,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其子溥仪为皇帝,年号宣彤,慈禧被尊为皇太后。

1908,165438+10月,15,17(不正好三分钟),叶腊在中南海一鸾堂病逝,享年74岁。慈禧临终遗言说:“此后,女子不能预知国事。这违背了朝鲜的家庭法,必须严格限制。尤其要防范,不能让宦官僭权。明末之事,可殷鉴!”

宣彤元年(1909)十月,葬于河北遵化市普陀谷丁咚陵。会徽为“慈禧段友康于庄钦赠崇皇后”,谥号为“慈禧段友康于庄钦赠崇皇后天兴圣贤”,简称“孝钦贤皇后”。谥号一共22个字,谥号比清朝开国还长。大内:咸丰二年(1852)五月初九入宫,住在储秀宫丽景轩,登基为帝。

从1861到1884,住在长春宫,有时住在后殿养心殿西翼燕喜堂。

从1884年到1894年,他再次居住在储秀宫,并将储秀宫与依坤宫连接起来。

1894到104年8月1900,住在宁寿宫乐寿堂,以喜暖阁为宿舍。园林:1852至1860年,与咸丰帝同住圆明园,卧室为天地一泉(被英法联军破坏)。

从1860到1861,住在避暑山庄西暖阁。

从65438年到0888年,他每年夏天住在颐和园,冬天住在储秀宫或西苑,偶尔在颐和园过冬。

1888至1900,聚义园(今中南海)一鸾殿(庚子归鸾后改名唐海燕,民国时改名聚仁堂,今已不存在)。

从1902到1908,住在西苑(今中南海)一元堂(今怀仁堂)。

民谣:

北京西四比才胡同(处女)

慈禧宫(庚子下西洋期间)

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朝的一些中央和地方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训练新的军队,购买枪支和军舰,发展中国的军事和民用工业,以使强兵富裕起来。他们的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博弈?、曾国藩、李鸿章、左、和张之洞等处。他们的改革虽然没有触及封建专制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但在顽固派看来,却是“变洋为夏”,违背了先贤的古训。所以从洋务运动一开始,顽固派就坚决反对。在洋务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慈禧熟谙政治手腕,玩的是平衡策略。一方面,她支持这个游戏。另一方面,洋务派则支持顽固派遏制洋务派。

1866 65438+二月,易?请在文同博物馆设立一个分馆,招收科举考试的人来学习天文和数学。大学士倭仁亲自给慈禧写信,坚决反对。慈禧让他走在主持洋务的丞相事务衙门里。倭仁一向痛恨西化。2月1866,65438请他做洋务。倭仁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一再拒绝,但慈禧不肯收回,这让顽固派代表很尴尬。他去自习室给同治皇帝讲课,有感而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最终,沃仁以养病为由,要求补缺。经慈禧批准,免去其一切职务。

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民族危机空前。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光绪决心改革。政治改革和反政治改革的斗争非常激烈。6月1898,11日,慈禧告诉光绪:“前天,钦差大臣杨深秀和学士徐志敬说,国家未定,不错。今天,以西学为主,理解《宣言》是恰当的。”于是,光绪颁布了翁同龢起草的《郭顶为圣旨》,并把强调西学和改革自强作为清朝的国策,使维新运动获得了合法地位。但这次变法涉及到清朝的政治制度,慈禧变法的底线是祖宗之法不可改。随着政治改革的深入,慈禧与维新派的分歧越来越大。尤其是康有为建议模仿第一王朝开祀殿,选举人才,并从东西方请特别的政治家来讨论制度,把所有应该改革的事情都规划好再实施,更是慈禧所不能接受的。光绪向慈禧提出这个要求时,“太后不答,神情异常。”从慈禧的表情中,光绪感觉到变法出现了危机。为了使变法进行下去,康有为和谭嗣同密谋争取正在天津站练兵的袁世凯带着他新建的军队进京,包围颐和园,迫使慈禧退出政治舞台。因为顽固派势力强大,袁世凯也是一个投机、胆小、圆滑的人,不可能站在维新派一边。所以,这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失败了。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到1900年的五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她还是个五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她是咸丰帝的贵妃。历经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是清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和平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9月21,65438,860,八里桥战役清军大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到热河避暑山庄。咸丰要走的时候,易贵妃极力劝谏,要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为此,她惹怒了咸丰,差点被打死。哎?当她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时,易贵妃深感羞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快不行了,只好放弃。

中法战争爆发后,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斗争非常激烈。慈禧把清军的接连失利归咎于易?他被解除了所有职务,其他四名军事部长也被解除了职务。然而,清政府内部的和战之争并没有停止。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突袭福建水师,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慈禧下令对法宣战,并继续坚持要与张等六位总理衙门的大臣进行和谈。1885年2月,法军俘虏了郎儿,慈禧转主。随着镇南关的陷落,慈禧对战争的胜利失去了信心。伦敦中国海关的英国人金登干被授权与巴黎的法国外交部秘密媾和。1885年4月4日,金登干被授权与法国政府签署巴黎停战协定。6月9日,李鸿章被授权在天津与法国驻华大使巴登诺签署《中法新约》。慈禧一生领导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上的变化,后者是制度上的变化。

开展洋务运动,开辟中国现代化道路。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对西方工业化的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和学习,是在维护封建皇权的前提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洋务运动在18世纪以后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引进和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和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的子弟,打开了西学的大门。借鉴现代公司制度,建成了一大批工业、化工企业,开启了未来中国工业发展和现代化的道路。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实行“新政”,改革军、商、学、官、法。

8月29日1901发布命令,全国停止武举科举;11年9月,各省奉命模仿北洋、两江建武备学堂。12年9月,全国各省奉命裁减旧军,编练“常备军”。“新军”的编训工作已在全国铺开。1903 65438+2003年2月4日,成立训练处,任命义隆丞相、清亲王、袁世凯为会议训练部长,铁良负责。练兵处的实权在袁世凯手里。清政府还命令各省设立训练所,为省领导训练“新军”机构。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务部,提倡官商兴办工商企业。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奖励行业的工商法规和措施,如:《大清商法》、《商会章程》、《简明铁路章程》、《奖励中国公司章程》、《矿业公司章程》、《公司登记章程》、《试点银行章程》等。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工业,奖励创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这些规定和做法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首次提出君主立宪制。

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引入君主立宪制,并列出九年时间表:1909年举行省咨议会选举;1910高级理事会开通;1917年召开国民大会,实行宪政。如果按照这个时间表一步一步来,十年之内,中国将成为像日本、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是国家的象征,立法权在国会,行政权在内阁,司法权在各级法院,民主宪政的曙光将再次降临中国。如果不是慈禧太后的大改革步伐,国内外势力的迫害和颠覆,时间表公布后的第二年,她突然去世,最高权威突然丧失,清廷群龙无首,各省督抚纷纷拥戴,宪政实施时间表停止。也许今天的中国很可能不是现在的政治体制。

废除科举,办学校,派留学生,禁鸦片。

1901年9月4日,下令将各省会书院改为大学士堂,各省会、直隶各州改为中学,各县改为小学,多设寄养学校。65438年2月5日,科举奖状条例颁布,规定学校毕业生经考试可生为进士、举人、龚升。

1902 2月13公布促进学校的措施。15年8月,詹姆斯国王学校章程颁布。

1904,65438+10,13年6月3日颁布了《校规修订案》,详细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并要求以政令形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与普通学校并行的是专业教育,包括师范学校和各种工业学校,在学制上自成体系,建立完整的学校体系。

1905年9月2日,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科举招收士子与学校教育完全脱钩。为了统一管理留学生工作,清政府分别于6月1902、6月31和6月1906、6月2日派总监赴日本和欧洲。

1903 10清政府颁布《留学毕业生奖励条例》,规定凡日本普通中学毕业五年并取得优异文凭的在华日本留学生,均给予八公学出身;

此外,慈禧还用部分美国义和团退款在清华校区修建清华学堂(现清华大学),其余退款用于修建女子学校和新学校。除了兴办女校,还主张废除缠足的陋习,满汉不能通婚的法令,禁止吸食鸦片,延续了近600年。

“自从禁止吸食鸦片以来,鸦片在中国已经流毒了好几次,吸食鸦片的人都成了废物、失业者、病人和失败者。几十年来,日本积弱积弱,正因为如此,可以说是可恨。今天,朝廷决心强大,迫切向国人申请知道如何拔出盐,以摆脱沉沦,过上和谐的生活,并定下十年期限,断绝一切外来草药的危害。如何分别禁止吸烟和罂粟种植,由地区办事处讨论章程。”——慈禧太后禁鸦片。

除了中国,英国是受这场运动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这道圣旨颁布时,英国每年向中国运送5万箱鸦片。但英国马上同意,如果中国真的想改变,愿意每年减产10%,英国也将每年减少10%对华出口。可惜慈禧太后在这场改革胜利之前就去世了,但无论这场改革的结果如何,慈禧太后的开创性工作是不可否认的。

改变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的政策。

晚清时期,由于重农抑商政策的转变,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壮大。慈禧太后采取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八年逐渐消失,也就是说,晚清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通常的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王朝,但实际上推翻的只是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层外壳。因为晚清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已经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定义,慈禧太后为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从古代向近代过渡做出了巨大贡献。废除科举和创办学校、派人出国留学、兴办洋务,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础。这一重大意义怎么估计也不过分。其实,辛亥革命后的种种新气象,不过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续。1906年,慈禧太后禁止缠足,这是中国第一次解放妇女。她亲自过问杨乃武大白菜案,说清楚了,赦免了经不起刑讯逼供和伪证的大白菜之死,严惩了浙江巡抚以下300多名涉案贪官。

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设立女校传授新知识,逐渐在上海、广州等开放较早的沿海城镇流行开来。慈禧的行动代表了当年主张打开中国女子学校大门的先驱们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并为改良派开明官僚和士绅所普遍接受。虽然离“男女平等”和女性的彻底解放还很遥远,还与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相违背,受到强大的封建守护者的强烈诋毁和抵制,但女校正在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般蔓延。升国旗

1840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原本闭关锁国的清朝与西方列强的交往越来越多。李鸿章在与西方列强谈判、签约、交易、互派外交官等外交活动中,看到西方国家庄严地悬挂国旗,而中国却无旗可挂,他对“中国之威”深感谦卑。于是我打慈禧太后,提出外交场合需要有代表大清国的旗帜,请求颁发国旗。慈禧让李鸿章设计图案。经过多方收集筛选,李鸿章提出了八卦旗、黄龙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种方案供慈禧太后选择,最终决定以黄龙旗作为大清国国旗。最初用作北洋水师的军旗,并于1888年(光绪14年)《北洋水师章程》颁布,确认原本为水师旗的《黄龙戏红珍珠图》为大清国旗(俗称“黄龙旗”)。

设定国歌

回顾历史,清朝以前,中国闭关锁国,对外交往很少,所以没有国歌。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看到西方国家在公开仪式上演奏国歌时,深受感动。他觉得大清帝国应该有自己的国歌,于是特意奏出了一份国乐草案,但未获通过。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并谱了一首陆军军歌,在正式国歌《宫金鸥》问世之前,暂时成为国歌。每当我们在国际交流中需要奏国歌时,都会用这首军歌来代替。直到1911,大清帝国才正式制定国歌《公瑾欧》。

定国徽

清朝的国徽是“盘龙”徽,标志是“盘龙”图案,也是清朝皇室的徽符号,代表清朝国家象征的徽。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徽。

丁国华

1903年,慈禧太后以诏令的形式指定牡丹为国花;

《辞海》1915版载:“牡丹为中国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