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曾经被80后记住的农村代步车现在已经很少见了?
从人类身体解放的历程来看,轮子的应用当之无愧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和通讯工具的革命一起,几乎成了技术进步的写照。从我个人家庭的历程来看,每一次经济飞跃最直观的体现也是轮子的变化。
我家第一次轮子革命是买了踏板车的轮子。那是90年代(已经远远落后别人了)。之前几乎是肩并肩,手牵手。即使很远,你也要挑着担子来回走。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但千百年来都是现实。偶尔为了重要的农事,比如秋天收稻子或者远处砍柴,向别人借一辆滑板车。那时候有车的人的车架一般都立在房子的墙边,很容易看到。每次都是碍于面子,不得不向关系很好的邻居借。你必须非常小心地使用它,尤其是如果你不擦橡胶边缘。那时候做梦都想家里也有滑板车,但是在那个吃不饱穿不上,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年代,家里很长一段时间都买不起滑板车轮子,就像现在让我买飞机一样。
买滑板车轮子几乎是我家的标志性事件,就在我刚有第一份工作不久。我清楚地记得当时买了一辆车。一大早就坐班车去了县城的农具店。没有讨价还价,我站在一旁看着老板把一个个金属轮和轴承、外轮辋连接起来,然后装上轮胎。为了方便在客运班车上运输,回家后把两个轮子和两个轮子之间的连接轴连接起来。我们请了一个懂简单木工的大叔,用自己的木头做了一个框架,从此成为了“车主”。后来,我也陆续买了自行车和汽车。从重要性来看,滑板车应该不亚于这两者。
沉重,缓慢,伴随着汗水和青筋是滑板车在我脑海里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看到满载重物的滑板车在山坡上行驶,有点让人担心。车前双肘与车臂紧紧夹住,体板前倾,头部向前伸展,青筋突起,双腿后推,呈S形向前移动。坡道越陡,姿势越低,直到车身板与路面平行。后面的推手也想尽办法抓着车架,顶住车屁股后面的货,想尽办法放低身段...爬上一个长坡,每个人都汗流浃背,脸红气喘。
我们年轻的时候,坐车是一种奢侈。坐在公交车上闻到汽油味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现在去县城就像出国一样。一般孩子都是先坐代步车再坐公交车。有时候大人带着孩子去山里干活,有时候和伙伴去砍柴,他们就坐在滑板车上享受“放坡”。“上坡”就是把车滑下斜坡,这是拉滑板车最愉快最刺激的事。没费力气,车就把人推开了。每次到了坡顶,大车后面的人就爬到货物上,把绳子拉得紧紧的。一个高超的车手可以通过悬挂自己来保持车的平衡和自由滑行。板框底部后端绑一根木棒就是刹车。我们称之为“尾拖”,靠木棍与地面的摩擦力减速。现在想象一下这是极其危险的。好在当时的路是碎石路,摩擦力大,颠簸大,车也快不起来。现在的水泥路或者柏油路从来不敢这么做,要飞出路面...况且现在来来往往的车太多了,它无法容忍这样的龟速。
上坡看似简单省力,但完全是个技术活,要保证你能控制住车。高超的司机也可以坐在车边上,完全靠滑板车滑下公路,偶尔用踏板控制方向。有一次在城里看到一辆拉砖的板车。马车夫直接坐在车把上,开着空车在我身边的平地上高速行驶。这功夫肯定是在农村练的。
那时候使用代步车很普遍,偶尔也有翻车撞伤人的事件,但大多只是皮肉伤,很少死亡。然而,这几年来,我听说许多村民死于骑三轮车或机动车造成的事故。可能是因为速度太快了,控制的太快了,但是意识和配套跟不上。这也是一个沉重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