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夏布简介

浏阳夏布具有织造精美、轻薄柔软、凉爽透气、易洗易干、洗后更白、经久耐用等特点。是夏天制作衣服和蚊帐的理想布料。

早在明代,浏阳夏布就名扬天下,商贾争奇斗艳。“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口岸,一年卖一万桶”。咸丰年间,山东“钱向异”在浏阳设寨买下布,平均年产量7万余匹。当时浏阳在京、沪、粤、汉设立的鞭炮村都经营夏布。醴陵产的夏布多由布商从民间收购,经转卖商和浏阳商人漂白,再捆绑出口。到了明朝,它被列为宫廷贡品。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浏阳夏布开始漂洋过海,销往日本、朝鲜和南洋。浏阳夏布当时质量全国第一,在1910南阳劝导会上获得优秀奖。

随着岁月的迁徙,浏阳夏布“老了,衰老了,嗜睡深了”,早已没落。近千年的纯手工技艺流传至今,却远不能与“1918浏阳夏布出口达485万吨,价值近百万吨”的气势和风光相提并论。近年来,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浏阳夏布的生产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从过去的家庭作坊发展到工厂化生产。

据地方志记载,以苎麻、大麻为原料制成的浏阳夏布,曾以织造精美、质地细腻而闻名于世。在明朝被列为朝廷贡品,一直有杭州绢丝换来浏阳夏布的说法,在清朝中期很有名。甚至有记载:“竹布,一种夏布...浏阳、湘乡、攸县、茶陵都产竹布,号称浏阳第一。”当时市场上一些弱势产品有了打假的想法寻找出路,江西产的亚麻“委托浏阳夏布”就是其中之一。谭嗣同在《浏阳麻栗志》中说浏阳夏布“战天下商而不遇敌”的从容与自信,在很多历史注脚中都可以找到,比如明末清初浏阳夏布畅销各口岸的盛况(654.38+0.8万匹)。“清朝咸丰年间,山东‘钱向异’在浏阳设寨买下步,年均七万余匹”。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浏阳夏布,承载着汉族精湛的纺织技艺和中国农耕文化的特色,开始漂洋过海,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