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如果包括秦始皇之前的,赵武灵王是第一个。前299年,他把皇位传给了次子赵贺,即赵浩棋惠文。自称“主要父亲”的历史学家称他为赵主的父亲。
赵武灵王生于赵肃侯约十年(前340年),卒于赵惠文四年(前295年)。他被封为雍,是三族分晋后赵国的第六代君主(自前325年至前299年在位27年)。周赧王在位16年(公元前299年),将皇位传给次子赵贺,即赵浩棋惠文,自称“国父”,历史学家也称他为“赵主之父”。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早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胡夫装骑射”政策对当时和后来中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赵武灵王时期,正值战国中后期,各国战争频繁,合并之势愈演愈烈。所有的附庸国都在努力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吞并各国,称霸中国。当时的赵国是邯郸的首府,其疆域主要包括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角。周围有齐、中山国、燕、、娄烦、东湖、秦、朝鲜、魏等国。当人们把赵国称为“四战之国”时,其险恶形势可想而知。在赵武灵王登基之前,赵的国力很弱,经常无力抵御二三流小国中山的侵扰。赵武灵王即位后,在实行骑射前的18年间,赵屡败秦魏。除了损失兵力,损失兵力,还要忍辱割据。胡林和娄烦也借此机会对赵国发动军事掠夺,年年如此,赵国已无还手之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赵武灵王决心痛下决心,重振日渐衰落的赵国。他客观地分析了当时赵国的实际情况和环境,仔细地研究了加强赵国实力的方法。他以非凡的才华和胆略,毅然抛弃中原传统的着装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汲取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下令在全国推行“胡夫骑射”。他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被动挨打的局面,消除孙中山的“心病”,进而继承“代戎而兴胡”始祖的事业,依靠中原传统的步兵战车作战方式,是不可能的,因为重型战车只适合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作战,在复杂的地形上作战非常不便;许多步兵也无法对付敏捷的骑兵。我们必须学习胡的长处,壮大自己,才能避免被动挨打。只有以骑兵对抗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实力的唯一途径。同时,只有将中原的宽袖长袍改为袖紧带皮靴的短袖胡服,才能满足骑马作战的需要。他敢于在中原正统和中国礼乐文化普遍自负的氛围下,改革传统服饰制度,采用胡人的服饰习俗,说明他的确是一位很有才华和气魄的军事家、政治家。
由于胡夫骑射不仅是一项军事改革措施,也是一项改变国家习俗和更新传统观念的改革,因此在实施之初,阻力很大,除了人民难以接受之外,在朝廷中也有很大的阻力。贵族官僚,以公子成、赵文、赵藻、周绍等为代表。,抱着“遵法无错,行礼无恶”的传统观念,拒绝在胡夫骑射。他们要么公开反对,要么称之为疾病。大臣们也不愿意穿胡服,怨声载道。面对如此巨大的阻力,赵武灵王并没有灰心。他以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毅力,耐心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由于骑射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代表了赵的利益,顺应了人民反抗强敌侵扰的愿望,加上赵武灵采取说服教育的措施,自上而下逐步推广,终于在全国迅速流传开来。
胡夫骑射初期,赵武灵王攻占了元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黑水河南岸),这里是天然的好牧场,也是训练骑兵的理想之地。此外,这里的人熟悉骑射,容易成功,所以这里成为胡夫骑射的试点。《战国策》注:“武陵王破鸳鸯,以为骑城者,教一城,然后行于境内。”这种在元阳取得经验后向全国推广的方法,保证了改革的最终胜利。至于赵武灵胡服骑射是在赵国广泛开展,还是仅局限于北方边疆地区,学术界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军事改革——胡夫骑射,在全国军民中广泛推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更接近历史本身。
在推行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通过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北方靠近胡的地区,招募擅长骑射的人,把一部分步兵改编成骑兵。通过征集边境地区游牧民族的骑术,很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并通过管理呼玛、强迫胡林国王在当地赠送马匹等渠道,获得了大量的良马,为骑兵部队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随着军事改革的发展,赵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改变了多年被动挨打的局面:赵国在东北攻克中山,在西北击败、娄烦。赵国一跃成为北方军事强国,其军事实力在武灵王死后数年才受到影响,以至于在列强“纵约”崩溃,各国纷纷割据秦国的时候,赵尚能屡败,威慑匈奴。
赵武灵王推行胡夫骑射,击败胡林、娄烦后,从东北的无极门(今河北张家口外)出发,西沿阴山至高雀塞(今内蒙古五原西北黄河东流处)修筑长城,屯兵戍边,实行民族和睦的进步政策,使边疆地区摆脱了胡琦的侵扰。 保护了边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巩固了北方边疆,加强了地方团结。 赵武灵王在北方新开辟的地区设置云中、雁门、岱山三县,解放内地依附于官、医的奴隶,让他们充实九原等地,加速了封建化的进程,开发了广阔的边疆。
胡夫骑射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当时,而且对中国以后的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赵武灵王出于骑射的客观要求而改胡服,但实际上胡服不仅适合作战的需要,而且比中原地区原有的服饰更方便人们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因而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除了模仿楚、齐,汉朝已经成为官服;自北朝以来,文武百官都穿胡服。后来,老百姓,甚至妇女和儿童,逐渐穿上了胡服。胡夫的优越性越来越被中原人民所接受。
赵武灵王提倡的骑射术对中国的战争和交通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战争和交通都是用马车,马只有驾,没有骑。唐代孔在《礼记·曲礼》中说:“古人不骑马,故取经而记典,而不提骑手。这是一个周末礼物骑。”赵武灵的骑射实践促进了整个中原地区骑射的发展,标志着中国从战车作战时代进入骑射时代,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骑射的发展,马逐渐用于骑射,极大地加强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促进了地区之间,特别是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此可以说,赵武灵和王的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人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以绝对优势稳住北方局势后,赵武灵王不再满足于原来的目标,而是将主要目标移向中原,以求最终完成统一大业。他已经意识到,当时只有秦国和赵国拥有统一的实力,秦国才是他真正的对手。于是在二十七年(前299年),他勇敢地打破了君主死后另立新君的传统,主动把皇位让给了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赵贺,也就是赵浩棋惠文,做了一个有丰富政治经验的老臣,费祎,做了宰相,并自封为“国父”。他从繁琐的政务中解脱出来,指挥自己亲手创建的骑兵,准备从河套地区进攻秦国。为了稳操胜券,赵武灵王冒着极大的风险,乔装成使者进入秦国,刺探秦王的情况,侦察关中地形,认真研究攻秦之策。
正当的父亲雄心勃勃的时候,赵发生了一场政变。他立赵为王后,对于长子该由谁继承王位的问题,仍然情绪激动,举棋不定。王会文四年(前296年),欲将赵一分为二,封赵贺赵宇为赵王,封张钊为代王。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政变发生了。据《史记·赵》记载;惠文王四年,公子张“作乱”,先杀费祎,公子李成、李兑揭竿而起,击败公子张。战败后,公子张投奔父亲,父亲收留了他。公子成、李兑围攻父皇居住的沙丘宫,杀死公子张。他们怕父亲秋后算账,就把他围困在宫里。“我父亲想出去,但他吃不下。他拜访了麻雀并吃了它。三月后饿死在沙丘宫。”赵主的父亲就是这样死在自己人中间的。
赵主的父亲死后,根据他生前的事迹,赵丽成了“武陵王”的谥号。蔡邕《独断论》解释说,古代有“乱应定武”、“乱不应损灵”之说。这个意思可谓是当时对父亲的评价。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局限性,赵武灵王也不例外。他专注于军事改革,但淡化了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处理皇位问题上,情绪化和优柔寡断导致了内斗,削弱了国力。尽管如此。他还是一代人才。清末梁启超认为,商周以来的四千多年间,北方少数民族饱受华夏之苦,在华夏与戎狄的战争中,胜利者不足十分之一。历史上稍微有点光的人只有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和宋武帝。他甚至称赵武灵王为黄帝之后的第一个伟人。这虽然有大汉族主义的偏见,但可以说明赵武灵王确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改革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