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的焦山有什么特别的?六游江南,八游焦山。
乾隆为什么六下南巡,八下焦山?
在焦山定慧寺天王庙东南角的御碑亭上,有乾隆皇帝于1751年春所写的题词《游焦山哥》:“金山如谢安,丝筒随春风醉。“娇珊似贤者,卧东床露肚皮...若论山川本色,我不在乎这个。”
在乾隆皇帝看来,焦山在自然景观上略胜金山。所以,他每次南下,都是去焦山。
那么,焦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第一,奇特的自然景观
焦山高70.7米,周长2000多米,是长江上唯一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以山水秀丽、古朴典雅著称。
因为四面环水,这个岛绿树成荫。从远处看,它很美,像一块翡翠漂浮在江面上,有江南“水上乐园”之称。
岛上有十六处景观,其中最有诗意的是“华严月色”。因华严阁是角山赏月的最佳去处,故名“华严月”。每逢明月,冉冉升起,天空被洗涤。此时河水缓缓蜿蜒,万里水光闪闪。月碎江面,宛若仙境。
在焦山上,有几个地方可以看到长江的壮丽景色。
一个是观澜阁,在阁楼可以欣赏江景,视野开阔。远远望去,河水汹涌,海浪拍岸,波浪起伏,山峦美不胜收。这真是一幅极好的画。
第二个是壮观的亭子。亭子的名字取自李白的《我登上顶峰》。我调查整个世界”。远远望着亭子,“中流砥柱镇,这里好穷;海门吞夜月,收大江秋”,山川风光汇聚。但见“金山为河,太后寻五色龙”,“江天为榜,心乐。”
第三个是西江楼。从楼上望去,江北一片碧绿的田野,纵横交错的建筑。江南青山郁郁葱葱,山峦重叠。俯瞰江面,无边无际,一望无际。这里的风景很美,大江南北的景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二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碑林。因碑字多,仅次于Xi安碑林,被称为书法山。
焦山,原名乔杉。东汉末年,焦广隐居于此,故名。汉献帝听说他名声很高。他三次请焦光进山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世人都说“三信不起”。他采药炼丹治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柴山改为焦山。由此奠定了焦山的传奇。
角山定慧寺历史悠久,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原名普济寺,建于东汉兴平年间,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唐代玄奘大师弟子法宝纪来山创立大雄宝殿,宋代改为普济寺。元代叫焦山寺,后毁于火。明朝宣德年间,僧人实现了重建的初衷。康熙南巡焦山时,将寺名改为定慧寺,并亲笔题写了寺名匾。
因为定慧寺藏在山沟里,没有什么情况,所以叫裹山寺。
焦山有许多名胜古迹,如万佛塔、白寿亭和别峰寺。然而,焦山最著名的石刻是碑林和悬崖。
焦山西侧的悬崖四周,镶嵌着摩崖石刻。它们雄伟壮观,有六朝以来的100多块石刻。“汉字始祖”——“和合明”的原址就在这里。唐代摩崖石刻的金刚经诗,宋代米芾的摩崖题刻,陆游的《踏雪看和合明》,都是收藏价值很高的精品。
现在,在这座碑林中,有400多处历代碑刻,数量仅次于Xi安碑林,是江南最大的碑林。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书法、美术、史料、历代墓志铭、石刻艺术等。其中,建于唐贞丰二年(677年)的魏大师碑被称为“初唐奇葩”。其碑文完整,字劲遒劲,是国内罕见的唐碑。
在碑林中,素有“碑王”之称的义和明,是我国保存价值极高的“两大碑刻”之一,即南有镇江义和明,北有洛阳石门明。相传,《和何铭》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
由于岩石崩塌,石碑掉入河中并被损坏。康熙五十一年(1712)打捞上来时,只保存了86个字,有9个残缺,但字体依然典雅苍劲,书法价值很高。
历代学者作家对《义和明》这部小说评价很高。宋代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称之为“汉字始祖”!而曹石棉则认为“焦山的《义和明》是最好的书法”。
后来的书法家争相模仿学习,颜真卿成为唐代的一代宗师。
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骚客来到这里,留下了数百块石碑。如苏轼、欧阳修、陆游、白居易、文徵明、郑板桥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话。
乾隆皇帝六下南巡和第二次焦山也与碑林有很大关系。乾隆皇帝向碑海贡献了八块御碑。
古代书法家之所以推崇“石碑”,是因为它是隶书演变为楷书的著名石刻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研究书法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角山碑林碑刻无论从史料价值还是书法艺术价值来看,都是很有价值的,在海外很有名气,在世界各地都有传播。因此,焦山被称为“书法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