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黑土分布区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物

北方的黑土区是东北平原区。

发展历史:

周代东北的开发

东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聚居地。中国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21年)时,周天子分封诸侯,分封给赵周公基?#93;东北的土地是燕国的祖先。赵周·公基?#93;(11世纪时,它还被称为少公、昭康公和太保召公。姓什么?#93;(石)之子,之弟。

燕是西周至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封建国家。关于其最初的封号,《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有明确记载:“周武王灭,召公封于北严”。《史记》卷四《周本纪》也说武王伐周后,“被封?#93;颜瑜”。召公的名字?#93;嵇是与同姓的贵族,因其美食城而被称为。何、和太公王都是西周王朝开国的重臣,也是、最信任和倚重的人。颜王兆祥(?-前279年),在位时东攻东湖筑长城,南攻齐,燕国达到顶峰。

燕国三十三年(公元前222年),秦灭韩、魏、楚后,派王贲攻打燕国辽东,燕军大败,燕国被俘,燕国灭亡。李攻代,代王甲被俘。燕辽东故里和代地分别被秦设为辽东郡和代郡。

高句丽与渤海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在西汉宣土郡高句丽郡建立政权。创始人是伏羲(中国东北古代汉人的一个分支,与现代朝鲜人无关,人口都姓高)朱蒙;都城是葛生骨城(今辽宁桓仁五女山城),后琉璃王迁都国内城市马鲁布(吉林集安市)。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政权(共705年)。在其统治的鼎盛时期,曾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地区纳入版图,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中国东北南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晋时,慕容鲜卑于公元337年迁都今辽西,称燕王,建在龙城(今朝阳市)。它在历史上被称为颜倩。颜倩还重视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规定赋税,让非工商业人口回归农业。发展辽西农业生产。

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高句丽在唐军和新罗(今朝鲜和韩国的祖先)的夹击下灭亡,第27世王宝王高藏被唐军俘虏,高句丽绝大多数人口被唐朝政府迁到中原,重新并入中土,其余融入渤海人。

698年,唐武帝即位元年,苏神后裔(满洲始祖)首领大以本部为主体,联合其他各部,在“白山黑水”(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建立地方政权渤海国(又称地震国)。后来鼎盛时期方圆疆域五千里,人口近五百万,兵士数十万,史称“海东郭盛”。

辽金元时期

辽金元时期,居住在辽河上游的契丹族建立了辽朝(907 ~ 1125)。居住在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进入中原建立金朝(1115 ~ 1234)。这对东北各民族的融合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末年,契丹在首领卢野的阿保机统一了两个部落,自立为王。公元916年,耶律宝基称帝,国号契丹。宝姬死后,他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947年,国号改为辽,皇帝改为北京。辽朝鼎盛时期的疆域在现在的塞林格河和石勒卡河以东。东北至外兴安岭和鄂霍次克海;南至今天的天津、河北省巴县、山西省雁门关,与北宋对峙。

公元1113、完颜阿骨打调兵遣将,苏神宗女真完颜部首领,夺取松花江流域,南占辽东半岛。1115称帝,国号金,定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南)。建国后继续作战,于1125年灭辽,于1127年灭北宋。鼎盛时期大金超过辽国,辽国包含辽、冀、黑三省和蒙古草原。大金骑兵驰骋于亚洲东北海岸,拥有苏神族所有旧地,西与河套、衡山、陕西、陇东、西夏接壤,南至秦岭淮河一路与南宋对峙。

1287年,元朝建立辽阳省,管辖整个东北。

【明初东北版图】

明初东北版图

明朝对东北的管辖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和手工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现在的辽阳地区是一个“岁月羡煞旁人,千里楼台相连,屯堡相望”的富庶之地。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三万禁卫、四川龙州、顺天遵化是当时中国著名的三大冶铁中心。

明朝洪武元年(1368),明军攻陷大都(即北京),元朝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消灭占据东北的元朝残余势力,派黄卓等人到辽东,“下诏辽阳官民帅”;另一方面,他派兵从山东渡海,进军辽东,迫使原辽阳刺史刘一投降。于是在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在辽东设立杜威,洪武八年(1375年),改为辽东都督兼特使,统辖辽东25个卫、138个所、两州一盟[70]。为了北进,朱元璋在“守边保御”思想的指导下,在北方和东北分封其子,如在北平封燕王,在开原封汉王,在大宁(今赤峰宁城)封宁王,在广宁封辽王,目的是“据名控要,以分天下”。当时,已故元太尉那霸占领金山(即吉林省农安县),与高甲努、哈拉章、叶枝之等元朝残余势力“互相依赖,互相扶持”,企图继续打下去。明朝要想统一东北,就要消灭东北的“元朝遗兵”。洪武二十年(1387),朱元璋派盛丰、傅有德率领明军攻金山,那霸战败投降。其他“老战士”也纷纷叛逃,东北蒙元残余势力被消灭。

建州女真人

14年末至15年初,建州女真多聚集在以阿木为中心的图们江(又称沃姆河、五音汇,今朝鲜会宁)东西地区。他经常袭击和掠夺朝鲜。明成祖登基后,为了遏制其向北发展,对朝鲜进行了掠夺。永乐元年十一月,建立建州卫军民指挥所,阿哈楚为都指挥使。并派数千王克仁等人前往朝鲜拉拢女真。

永乐二年,设奴为卫,七年四月,设奴为都督、使,先后设卫所184所。凡是前来投降的,都给了官职、印信和农田。1406年(永乐四年),蒙格特黑木耳“掠入朝鲜清远地界”,游牧于半岛北部女真传统聚居区,受朝鲜逼迫侵占女真故地,明朝永乐八年(1410),努尔哈赤六世建州女真波多丽部首领,率领蒙格特黑木耳从牡丹江西岸至宁化同时,也有一些毛六圩的居民。蒙格帖木儿的窝多里部与胡力改革部联姻,两部关系密切。所以在1411年(永乐九年)参加“寇清源府(朝鲜的地名)时,害怕朝鲜再次进攻。从洪武十五年(1382)二月开始,明政府将这些民族大部分安置在北京或南京,只有一部分留在辽东,并入辽东的卫生所。永乐七年(1409),努尔地方官突然刺董奴等人来朝,说努尔甘“应在其处设元帅府。”明朝廷接受了这一建议,设立了“努尔甘督统帅部”,任命内地大员康王为杜挚,王昭周为杜挚[80]。永乐九年(1411),正式派宦官掌管同治康王等人,“领兵千余人,巨舰25艘”,到地方“设奴才本部”[81]掌管建康中心事务。努尔干都司管辖的区域是“东临大海,西接乌梁哈,南接朝鲜,北接努尔干北海”[82]。据《史明录》记载的统计,从永乐初到嘉靖,在上述地区建立了370个卫生所和20个研究所[83]。时至今日,明朝设立的卫所早已废弃。但在永乐十一年(1413),明朝官员在努尔干四知所建永宁寺石碑,宣德八年(1433)重修永宁寺时,刻有永宁寺重修。还有崔渊将军的墓志铭,记载“宣德元年,宦官还信了努尔甘等地的诏书,...正统元年文耶仁(刺)于和平”[84],宋将军墓志铭记载了明初宋的高祖宋步华奉命召见努尔甘的事迹[这两篇墓志铭所反映的事实与永宁寺两块石碑的记载完全一致,有力地说明明代在努尔甘的官制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卫所是根据明朝政治体制设置的地方军事行政组织。与大陆不同的是,除了军事职能外,还管理地方行政事务,所谓“抚绥从部”[86],“镇守地方”[87]。“卫所”的官员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并采取“因族制宜”的政策,他们的官职是世袭的,其父亲的去世、儿子的继位和父亲的更替都必须得到批准想升官,改聘书,增加奖励等。,你必须向明朝政府报告,不得擅自行动,否则将受到惩罚。明代授予努尔戆徒下属禁卫的官印不断被发现,如毛鲁卫都督印[89]、木达理汕尾都督印[90]、河屯吉维都督印[91]、南哈威尔都督印[92]、卫生部印等。

由于女真与明朝在政治、经济上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和频繁。所以东北的水陆交通也发展起来了。明朝在蒙元设驿站的基础上,大力扩建和新建驿站,并延长或新建驿站的路线。据《辽东志》记载,当时辽东至东北地区有六条交通干线,开原市是这六条干线的起点[115]。东至朝鲜,西至蒙古国,东北至满静的特林地区;西北通往满洲里北部,形成四通八达的邮政交通网络。特别是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一带,为了保证辽东通努尔干地区的交通,明朝在永乐十年(1412)[116]设立了松花江至黑龙江下游的满静等45个驿站。永乐十八年(1420),在吉林松花江沿岸成立造船厂[117],负责“造船运粮”[118],运兵[119]。正是由于明朝积极发展东北交通,增设驿站,建立造船厂,加强了女真、辽东与中原的联系。但明朝中期以后国力衰退,无力维持对北方边疆的统治。1435年(明朝宣德十年),努尔戆徒司被废除,但下属的卫生所继续存在。随着鞑靼和女真的崛起,明朝在东北的有效控制区域退守辽东。

清朝对中国东北的统治

16年底,女真再度兴盛。1616女真立国领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大晋国,史称“后金”。天聪十年(1636),四月,皇太极改国名为“清”,女真族名为“满洲”。1644明朝灭亡后,清军大规模入关,统一全国。“白山黑水”是满族的发祥地。满人取得政权后,以东北为“龙兴之地”,以盛京为“首都”,对东北实行“特殊制度”的治理方式。清朝鼎盛时期,号称“大清帝国”、“中华王国”,疆域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繁荣。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前,清朝在东北的领土范围包括西部的蒙古,包括西伯利亚中部和东部,东部的太平洋,包括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北部的北冰洋,东北的堪察加半岛和白令海峡。此时东北被称为满洲本部,清朝前期是东北历史上最大的时期。1689年《尼布楚条约》后,中国东北的版图逐渐退至外兴安岭以南、无棣河和贝加尔湖南岸。清末民初,中国衰弱,库页岛、千岛群岛失守,外蒙古独立,东北领土最终萎缩至今。

随着中原地区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和先进生产技术的普及,东北农业生产的基本轮廓已经大致形成。随着农业的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异军突起,出现了沈阳、辽阳、锦州、长春、吉林、宁安、辽源、哈尔滨等经济中心。

清军入关后,清朝初年在东北设置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吉林)、黑龙江将军。三将军的管辖范围在管理模式、行政体制和土地占有形式上都与中原地区不同。1644年,多尔衮下令严禁汉人进入满洲“龙兴之地”耕种。这就是“禁酒令”。虽然清朝在1692年就开始向东北派遣八旗和汉族移民,但在清初满人涌入关内后,东北的人口更加稀少。清朝统治者视东北为“祖上兴王之地”,以保护“参山河之利”为借口,实行长期封闭政策。与“禁关令”相关的有两个词:“六边边”和“闯关东”。为了严格执行“禁关令”,从顺治年间开始,清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在东北修建了1000多公里名为“柳条边”的围墙,又称柳条边、柳墙、柳城、条子边,于康熙中期完工。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为“老边”;从开原东北到吉林北部,是“新边疆”。边墙以东的满洲禁止越界耕种,边墙以西则作为清朝盟友蒙古贵族的牧场。清朝对东北的封闭导致东北人口稀薄,最终为俄国侵占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清末,边境危机愈演愈烈,清朝被迫开放边境禁令,采取“移民实边”的政策,从1861到1880,吉林围场、阿列丘卡围场、大凌河牧场等官旗地相继开放。1882(光绪八年)先在吉林垦荒,成立珲春垦荒总局,后在黑龙江开辟垦荒。并于1907年,清廷废盛京、宁古塔、黑龙江将军,在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设总督,在东北三省设总督。

东北农业

东北地区的经济作物有春小麦、大豆、马铃薯、玉米、甜菜和高粱,它们的分布有一些轻微的地区差异。北部盛产大豆、甜菜和大米,中部盛产高粱、小米、棉花和花生,南部盛产温带水果、玉米和棉花。“寒暖农业有区分,干湿林遍北,麦遍北,有花有果。”大连盛产苹果、梨、桃等水果,沿海地区盛产海参、鲍鱼、牡蛎、对虾和各种鱼类。吉林黄金玉米带,东北有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玉米产量巨大。大豆、水稻、高粱、玉米,不是产量全国第一,就是产量全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