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密西西比骗局”

世界首例隔山买牛大骗局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商业欺诈案被认为发生在18世纪初的所谓“密西西比计划”,发生在1717年至1720年的法国巴黎。策划者是约翰·罗斯,他在当时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至今仍被经济学家们经常提起。有必要先粗略介绍一下主角的生平,再来讲这个精彩的历史造假案,投资者肯定很了解。

花花公子约翰·罗斯

约翰·罗斯?约翰劳)1671年出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出生于一个同时经营黄金珠宝的银行家族。我们不需要查他的家庭背景。我们从约翰的父亲那里买了一大块土地,并给了它家族的名字,这表明他确实是一个发了财的银行家。罗氏家族拥有的土地名为劳里斯顿洛(Low of Lauriston),位于洛锡安郡的中西部,至今在苏格兰的精美地图中仍有记载。

约翰是罗氏家族的长子。十四岁就在家族银行工作,大儿子的孙子继承了祖业。这是英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所以他进银行跟随父亲是完全合理的。从仅有的相关信息中,我们知道约翰擅长心算,对银行尤其是信贷有着浓厚的兴趣。17岁时,他对苏格兰银行业的运作有了深刻的理解。

十七岁时(1688年),约翰作为“二世祖”的本性开始显露。他喜欢奇装异服,更喜欢和女人厮混在一起,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获得了“博”的绰号。约翰的坏习惯在今年被揭露了。原来,他的老父亲突发急病去世,突然变得“不受国王控制”,从“丢钥匙抱一万”变成了“带钥匙抱一万”。他丰富多彩的骗子生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他在完成父亲的葬礼后,竟然将银行和财产管理权交给跟随父亲多年的工作人员,独自前往伦敦“探险”。

年轻、英俊、富有、完全独立的约翰·罗斯在伦敦过着赌博和嫖娼的生活。最初几年,财神爷对他很好。他可以说,他会赢得每一个赌注,他从来没有错过追求女性...但这种机会也种下了他无法控制的赌性和想占有美女的狂妄性格。他的命运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可预测的——他在赌场里为一个女人输掉了一切(E. vllliers,后来成了伯爵夫人;这是题外话。他与对手e .威尔逊决斗,当场将他击毙。他被控谋杀,被死者家属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上诉期间,约翰·罗斯越狱,成为通缉犯。但是,英国法律对此无能为力,因为就在他逃亡后的两三天,他已经到了荷兰。约翰·罗斯26岁。

不接受重复创新。

他在欧洲流浪了三年,期间致力于研究欧洲的银行体系,尤其是当时最发达的荷兰阿姆斯特丹,晚上在赌场和妓院游荡。因为他在英国银行体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相互印证下有很多经验。1700年,他的《建立贸易委员会的建议和理由?在爱丁堡出版。可惜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至于他当时是偷偷潜回苏格兰,还是只是把手稿送回去,历史学家没有说明。

虽然“建立贸易局的理由和建议”得到了冷淡的回应,但苏格兰政府无视伦敦对他的判决,无意将约翰·罗斯绳之以法,这让他有了回到家乡探亲的勇气。在欧洲“游学”三年后,约翰·罗斯现在满脑子都是计划。不久之后,他公开提出了组织“土地银行”的建议,这一计划的反对者称之为沙银行,可以说是信贷集资的先驱。他的想法是在一定时期内以特定价格发行一些认购土地的普通股。吸引投资者的是股份的面值低于土地的市场价格,比如每平方英尺土地十元,可以认购一平方英尺土地的普通股价格为九元。至于投资者能否盈利,要看认购期满时的地价。当然,由于资料的不完善,笔者无法得知这一计划的详细条件和操作流程,但简单描述一下,应该知道这种方法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认股权证”的“始祖”。

大概是因为它的新奇和约翰·罗斯的名声,苏格兰议会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辩论,决定反对在苏格兰实施这一计划,这对约翰·罗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想而知,如果这个计划被卖了,他向伦敦提出的赦免其谋杀罪的请求被批准,他就不会再横渡英吉利海峡返回欧洲,“密西西比计划”也就没有了理由!

在接下来的14年里,约翰·罗斯在荷兰、德国、比利时(当时叫佛兰德)、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过着典型的花花公子生活。他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赌桌。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他是否在赌桌上“表演过把戏”,但他被威尼斯和热那亚政府驱逐出境,这被认为与他在赌场的“不当行为”有关。

当他在巴黎时,他也被列为不受欢迎的人,警方为他设定了离境期限。幸运的是,这个时候他已经遇到了两个当权了一段时间的贵族,他们出面为他担保,他才得以留在法国。

权倾一时的心腹受命。

两个担保人之一的奥尔良公爵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同性恋者。至于他们有没有一技之长,史书上没有记载。只有公爵视约翰·罗斯为知己,非常欣赏他的金融知识。约翰·罗斯通过他的关系,向当时的财政大臣提出了发行纸币重振法国经济的计划,但他的计划胎死腹中,因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因为他不是天主教徒而拒绝接见他。失意之余,在法国朋友的介绍下,他去了意大利,到萨伏伊公爵家门口,向他推销他的“土地银行”计划。后者以自身财力不足为由,不打算采纳这一计划。但是,他强烈建议约翰·罗斯返回法国,给法国皇帝出谋划策。在他看来,法国人肯定对他的计划感兴趣。事实上,由于1715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去世,王储年仅七岁,奥兰公爵为摄政王,这让约翰·罗斯受益匪浅?另一方面,由于路易的铺张浪费,出现了大量赤字。当时的国债高达39亿法郎(当时叫里弗),但收入只有142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摄政王的首要任务是如何增加国库收入,而在宣布国家破产等诸多“不切实际”的建议中,法国政府最终采纳了约翰·罗斯的方案。

当然,他的计划现在看起来毫无新意,但在十八世纪却非常新颖。约翰·罗斯建议政府以法王的名义成立银行,发行纸币,弥补金属硬币的不足;这些钞票是以法兰西王朝的名誉做担保,以土地做抵押的。当政府正在讨论他的计划时,约翰·罗斯把他的著作翻译成法文出版,并利用媒体把自己树立为“金融专家”。

1716年5月5日,法国政府颁布法令,允许约翰·罗斯成立一家普通银行,主要业务是发行纸币、票据贴现和接受存款。

迄今为止,约翰·罗斯在金融事务方面经验丰富。在他娴熟的管理下,这家银行的声誉蒸蒸日上。不久之后,它发行的纸币的价值甚至高于金属硬币。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法国政府不断宣布金属硬币贬值——罗氏公司发行的纸币上的金属硬币贬值,等于后者不断升值。法国政府先催眠约翰·罗斯,然后法国人民为他疯狂,这是可以理解的。

就在法国人快要如痴如醉的时候,约翰·罗斯公开表态,建议政府立法惩罚不赎回他发行的纸币的银行家!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约翰·罗斯的信心,他的纸币变得更受欢迎是必然的。

“密西西比计划”出台

用现代的观点来看,约翰·罗斯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制造通货膨胀而已。在他的猛印钞票下,当时的经济确实欣欣向荣,最重要的是,法国政府有足够的钞票偿还债务。于是,不到一年的时间,约翰·罗斯中央银行在全国各城市开设了分行。

约翰·罗斯的成功自然让法国政府非常欣赏,地位如日中天,不言而喻;但法国政府因为迷信纸币,甚至宣布放弃金属硬币,使得政府可以随心所欲地印刷纸币,在摄政需要的时候,发行纸币“多印纸币”。结果据一项统计,当时法国政府发行的纸币高达十亿法郎,导致了日后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机。

在这种有利的氛围下,约翰·罗斯的“密西西比计划”问世了。密西西比州是美国南部的一个州,以世界上最大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命名。17世纪初,法国人从加拿大南下,占领了密西西比河西岸,并将其命名为路易斯安那州。我不想在这里重复美国早期边疆的历史,因为知道这个“节日”就足以理解这个故事的发展。

约翰·罗斯的计划是路易斯安那州的阿拉奇斯·杜兰尼思,所以要大力发展;他于1717年8月创建的西方公司(Compagnie d'Occident)愿意承担“促进殖民事务”的任务,他要求法国政府允许他拥有管理土地和税收的权利。法国政府听了约翰·罗斯的话,他的公司获得了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的专利开发权;公司分成20万股,每股面值500法郎。

用现在的话说,这是公开发行股票。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加上纸币泛滥而不泛滥,新股引起了全面的、前所未有的抢购狂潮。央行名声在外,约翰·罗斯“牙是金的”;另一方面,法国政府全力支持。今天发土地开发专利,明天发采金专利,后天发烟草业专有权。在捷报满天飞的极为有利的形势下,人们对约翰·罗斯主持的公司信心大增,这是很自然的。

1719年初,法国政府批准“西方公司”的子公司A. Crozat公司获得在东印度、中国和南海经营的专利权。为此,该公司发行了50,000股新股,每股面值100法郎。

施展魔力抢购股票

法国人民对约翰·罗斯的信心如此之强,以至于申请发行5万股新股的人数高达30万股,这在18世纪初的社会上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为了中奖,包括秦望、桂洲在内的投资人在约翰罗斯的巨宅前彻夜守候,甚至有人在附近租了房子,准备“长期申请”;商人一扭头,在附近空地搭起了临时帐篷,原来是“全租”。由于申请新股的人越来越多,A. Crozat的股价每天都在上涨!

投资人在如何接近约翰·罗斯以期获得“配股”上的努力,真的是史无前例。据说约翰·罗斯住所外的通道里挤满了终日梦想发财的人,还出现了一个“新行业”,那就是“出租驼背”。事实证明,投资者填写表格并尽快提交给位于约翰·罗斯住所的“新股申请办公室”实在是太费时费力了。于是,一群失业的驼背就把自己租了出去,把自己的驼背当写字桌来填表格。虽然他们佝偻着身子,但他们的背就像这座城市一样,成为了一个古老的奇迹。有一位显赫的夫人,每天坐在轿子里,等候约翰·罗斯的马车;她看到约翰·罗斯的车开过来,就和一个轿夫假装“交通事故”,这位女士就呼救了。约翰·罗斯下车询问,后者趁机施展浑身解数,但约翰·罗斯直到答应“配股”才罢休。至于邀人放火逼约翰·罗斯夺门而出,有无数“应征者”试图拦门,甚至贿赂门房“勾引”约翰·罗斯。简而言之,当时的“申请人”花样百出,不达到“分配”的目的,他们是不肯罢休的。现代投资者不得不承认失败。

投机狂潮暴露人生。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医生因为炒股而在诊断时粗心大意的故事。但是,如果说故事的人点出了医生的名和姓,大部分都是沉默。这当然是叙述者不想招致诽谤罪,也可能只是一个巴掌拍不响,没有事实依据。无论如何,在约翰·罗斯的时代,这种事件确实发生过。据说当时巴黎的名医M. Dechirac在牛市巅峰时入市,股价天天跌,心情不好,情绪激动。一天,他的一个常客(公爵夫人)卧病在床,邀请他出诊。他摸了摸自己的脉搏,喃喃自语道:“趴下!下降!天啊,怎么摔得这么惨!”(它掉了!它掉下来了!上帝上帝!它不断下降!)患者和家属听到这个消息都变色了,以为是血压下降或者脉搏微弱...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投资者和他的仆人以8000法郎的开盘价卖出了250股A. Crozat公司的股票。当仆人到达交易所——约翰·罗斯的住所时,股价已经涨到了10000法郎,于是仆人中饱私囊了一部分“溢价”,并在回到主人身边的同时辞职,因为两者之间的差额是500000法郎(约20000英镑——当时称为金镑),足够仆人回国了。至于上流社会的衣帽间女仆,甚至发展到破产的大投机商的贴身仆人的故事,都是有名有姓的,只是我们没有篇幅去容纳。

当巴黎人疯狂追捧约翰·罗斯的股票时,社会治安也是一片混乱,街头抢劫杀人事件天天发生;其中既有穷人炒股票的闹剧,也有发达贵族争相许配女儿的闹剧,还有贵族炒股票失败被判刑的丑闻。总之,香港这几年发生的股市“新奇”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

纸的王国受到了挑战

股市热潮带来了“内部经济过热”,这也发生在当时的巴黎...从法国各地涌入巴黎进行投机和消费的人数估计达到30万至40万;在这种情况下,车主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了缓解建筑的短缺,摄政王下令在通途大道建立军营,租给这些“朝圣者”过夜!

约翰·罗斯是这场投资狂潮的最大受益者。他不仅在法国各地购置房产,还成为王室的对象。此时的他,虽然已经结婚很久,有了孩子,但他的事情似乎每天都在发生。有一段时间,据说巴黎所有的女士都消失了,于是她们去约翰·罗斯的接待室等待他的“好运”。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约翰·罗斯在女性中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我们不打算在这里描述这种投资狂潮在巴黎引起的“震动”;总之,约翰·罗斯策划的纸面上的财富,包括乱印钞票和股票,已经让法国官民合一,沉浸在奢侈浪费的生活中,相信读者已经知道了结果。

1720年,这种建筑在沙堆上的繁荣开始出现问题。法国议会中一些清醒的人警告说滥发纸币会带来灾难;但摄政王对此置若罔闻,因为他认为如果发行5亿法郎能使经济繁荣,那么再发行5亿法郎也不能使经济繁荣,而且既然有这种效果,为什么不发行10亿而不是5亿呢?约翰·罗斯当然知道两者的区别,但此时此刻,他控制不住自己。他希望自己的股票天天涨,他发行的新股都变得炙手可热。这种现象怎么能继续下去呢?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发钞票。结果是纸币发行量和股价互追,不言而喻种下了不可控的金融危机。

约翰·罗斯的纸王国像一座冰宫,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但是太阳一照,热风一吹,瞬间就变成了一滩水渍,连一点残渣都不剩!

事实上,在1720年初,就有迹象表明约翰·罗斯的纸王国受到了挑战。可惜他和摄政王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引起他们的警惕,采取相应的措施。德孔蒂王子未能要求约翰·罗斯按面值发行一批新股,于是“排挤”了他的银行。虽然我们不知道王子当时提出了多少钱,但从他要用三节车厢运送钞票这一点就可以想象,数额相当惊人。约翰·罗斯虽然设法应付过去,但他想到如果大家都照着做,银行岂不是要倒闭,于是他向摄政王求助。后者听了约翰·罗斯的话,命令王子退还75%的取款——这就是现在银行有事时政府限制取款的“始作俑者”。

一场可能的银行危机被一项法令平息,但约翰·罗斯没有吸取教训,采取严格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看不到股票不可能无止境上涨、纸币不可能无止境发行的聪明人,开始在市场上悄悄“趁高出货”,将收益兑换成外币或金银,存放在外国(主要是英国和荷兰)或囤积起来。因为有了德坎特王子的先例,大家抛股票从银行取钱,甚至走私“软”出口,都是在极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当城里有人做出这样的传说,危机一触即发!

慢慢地,法国议会注意到金银珠宝流失趋于严重,有议员动议对此进行调查,但经过多日争论,没有结论,于是摄政王请约翰·罗斯提供意见。约翰·罗斯的意见,现在看来很可笑,其实是国会通过的。他的建议是,国会应该通过一项法律,让金属硬币贬值5%。他的意图很明显,希望恢复人们对升值纸币的信心;但市场反应不佳,因此国会坚持不懈地将硬币再贬值10%。不幸的是,政府一系列倒行逆施加深了人们对金融体系的怀疑,金银珠宝外流日益恶化。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国会最终通过了一项法令,禁止人们持有价值500法郎(20英镑)的金属硬币,如果超过这个数额,将被没收。至于举报人,可以没收一半的金额。在这些法律下,法国进入了一个混乱的时代,民众互相举报。弄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播下政治危机的种子;另一方面,格拉德森爵士在16世纪中期提出的“劣币驱逐良币”理论,也充分体现了人们宁愿非法收集金属硬币,也不愿持有越来越多的印刷钞票!

至于当时法国“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我不打算详细描述,因为这类事件大多相似,只是程度不同。总之,法国政府维持纸币购买力的努力是徒劳的。A. Crozat公司的股价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下跌。似乎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路易斯安那州的商业会带来利润。为了扭转信心下滑的局面,约翰·罗斯招募了6000名矿工,声称要派他们去路易斯安那州开采“发现的金矿”。为了加强宣传效果,约翰·罗斯给这些要漂洋过海的矿工——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因为炒股票而破产的——送去了两套工作服和凿子等工具,并组织他们在巴黎街头游行,声明他们将“很快离开”。可惜这些人本身对采金没有信心,所以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偷偷卖掉工作服和工具,然后开小差逃跑;至于去新大陆的约2000名淘金者,他们的命运是悲惨的,仿佛一早就注定了。

就在这些矿工游行的时候,A. Crozat的股价真的止跌回升了,因为很多人都相信“金矿被发现了”。

好运结束了。

“密西西比”惨案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发现问题不对的时候,由始作俑者负责救援计划,使得情况越来越糟,这是必然的。我不是说约翰·罗斯故意恶化局势,而是说他的计划缺乏自知之明和自信。

到目前为止,摄政王仍然服从约翰·罗斯的命令。1720年1月5日还安排他皈依罗马天主教。正因为如此,约翰·罗斯才有资格成为财政总审计长。

1720年5月初,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当时发行的纸币有26亿法郎,但其中只有不到一半是金属硬币。换句话说,政府有足够的权力榨取人民的财富(足够的纸币购买人民的隐藏黄金),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拒绝用硬币换软币。国会召开了许多会议,进行激烈的辩论,而作为财政部长的约翰·罗斯据说对此一无所知。5月21日,摄政王官邸颁布法令,在未来几年内将纸币贬值50%,但国会拒绝登记这一法令。于是,摄政王收回了他的授权,并于27日发表声明,宣布21日的法令无效!